Go 源碼裏的這些 --go: 指令,你知道嗎?

大家好,我是煎魚。

如果你平時有翻看源碼的習慣,你肯定會發現。咦,怎麼有的方法上面總是寫着 //go:  這類指令呢。他們到底是幹嘛用的?

今天和大家一同揭開他們的面紗,我將給你介紹一下他們的作用都是什麼。

go:linkname

//go:linkname localname importpath.name

該指令指示編譯器使用 importpath.name 作爲源代碼中聲明爲 localname 的變量或函數的目標文件符號名稱。但是由於這個僞指令,可以破壞類型系統和包模塊化,只有引用了 unsafe 包纔可以使用。

簡單來講,就是 importpath.namelocalname 的符號別名,編譯器實際上會調用 localname

使用的前提是使用了 unsafe 包才能使用。

案例

time/time.go

...
func now() (sec int64, nsec int32, mono int64)

runtime/timestub.go

import _ "unsafe" // for go:linkname

//go:linkname time_now time.now
func time_now() (sec int64, nsec int32, mono int64) {
 sec, nsec = walltime()
 return sec, nsec, nanotime() - startNano
}

在這個案例中可以看到 time.now,它並沒有具體的實現。如果你初看可能會懵逼。這時候建議你全局搜索一下源碼,你就會發現其實現在 runtime.time_now 中。

配合先前的用法解釋,可得知在 runtime 包中,我們聲明瞭 time_now 方法是 time.now 的符號別名。並且在文件頭引入了 unsafe 達成前提條件。

go:noescape

//go:noescape

該指令指定下一個有聲明但沒有主體(意味着實現有可能不是 Go)的函數,不允許編譯器對其做逃逸分析。

一般情況下,該指令用於內存分配優化。編譯器默認會進行逃逸分析,會通過規則判定一個變量是分配到堆上還是棧上。

但凡事有意外,一些函數雖然逃逸分析其是存放到堆上。但是對於我們來說,它是特別的。我們就可以使用 go:noescape 指令強制要求編譯器將其分配到函數棧上。

案例

// memmove copies n bytes from "from" to "to".
// in memmove_*.s
//go:noescape
func memmove(to, from unsafe.Pointer, n uintptr)

我們觀察一下這個案例,它滿足了該指令的常見特性。如下:

go:nosplit

//go:nosplit

該指令指定文件中聲明的下一個函數不得包含堆棧溢出檢查。

簡單來講,就是這個函數跳過堆棧溢出的檢查。

案例

//go:nosplit
func key32(p *uintptr) *uint32 {
 return (*uint32)(unsafe.Pointer(p))
}

go:nowritebarrierrec

//go:nowritebarrierrec

該指令表示編譯器遇到寫屏障時就會產生一個錯誤,並且允許遞歸。也就是這個函數調用的其他函數如果有寫屏障也會報錯。

簡單來講,就是針對寫屏障的處理,防止其死循環。

案例

//go:nowritebarrierrec
func gcFlushBgCredit(scanWork int64) {
    ...
}

go:yeswritebarrierrec

//go:yeswritebarrierrec

該指令與 go:nowritebarrierrec 相對,在標註 go:nowritebarrierrec 指令的函數上,遇到寫屏障會產生錯誤。

而當編譯器遇到 go:yeswritebarrierrec 指令時將會停止。

案例

//go:yeswritebarrierrec
func gchelper() {
 ...
}

go:noinline

該指令表示該函數禁止進行內聯。

案例

//go:noinline
func unexportedPanicForTesting([]byte, i int) byte {
 return b[i]
}

我們觀察一下這個案例,是直接通過索引取值,邏輯比較簡單。如果不加上 go:noinline 的話,就會出現編譯器對其進行內聯優化。

顯然,內聯有好有壞。該指令就是提供這一特殊處理。

go:norace

//go:norace

該指令表示禁止進行競態檢測。

常見的形式就是在啓動時執行 go run -race,能夠檢測應用程序中是否存在雙向的數據競爭,非常有用。

案例

//go:norace
func forkAndExecInChild(argv0 *byte, argv, envv []*byte, chroot, dir *byte, attr *ProcAttr, sys *SysProcAttr, pipe int) (pid int, err Errno) {
    ...
}

go:notinheap

//go:notinheap

該指令常用於類型聲明,它表示這個類型不允許從 GC 堆上進行申請內存。

在運行時中常用其來做較低層次的內部結構,避免調度器和內存分配中的寫屏障,能夠提高性能。

案例

// notInHeap is off-heap memory allocated by a lower-level allocator
// like sysAlloc or persistentAlloc.
//
// In general, it's better to use real types marked as go:notinheap,
// but this serves as a generic type for situations where that isn't
// possible (like in the allocators).
//
//go:notinheap
type notInHeap struct{}

總結

在本文我們簡單介紹了一些常見的指令集,讓大家有了整體的系統瞭解。這些指令平時在 Go 工程中我們是用不到的,常見的瓶頸可能更多的在自身應用上。

不過在瞭解了這些機制後,對你閱讀 Go 語言底層源碼和了解運行機制會很有幫助 :)

關注煎魚,吸取他的知識 👇

本文由 Readfog 進行 AMP 轉碼,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7OLTcAGlvCEU3OUfpw5B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