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 6 年,做過 3 個 Saas 後,這是我的總結

SaaS 作爲一個工具類產品,在這幾年發展的十分迅速,不少企業都開始着手 SaaS 產品;SaaS 提供商爲企業搭建信息化所需要的所有網絡基礎設施及軟件、硬件運作平臺,並負責所有前期的實施、後期的維護等一系列服務;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 SaaS 項目的一些感悟,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SaaS”和 “中臺” 等概念很像,本身並不是新技術或者新思路,是互聯網的發展階段,將其凸顯到了視野中央。

SaaS 在國內也存在 20 來年了。

1999 年美國的 Salesforce 創立,同年,國內就啓動了中國的 SaaS 之路(copy to china);而我從 15 年開始,也至少參與了三次 SaaS 的創業項目。

2015 年,我所在的團隊在做通用型 SaaS 化 App,定位是智能辦公和輕量級營銷工具。

那時 C 端的紅海已經很明顯,儘管後來的還是有不少在 C 端市場做出革命性突破的企業。

然而,儘管當時已經被視爲 B 端的元年,但我們的事業並不順利。

核心原因之一,客戶的痛點不夠痛;原因之二,規模化的乙方市場和客戶習慣還沒養成。

所謂 “先於時”、“不及時” 者,殺無赦。

2018 年,我轉做跨境電商領域的 SaaS,定位是解決出口電商的整個服務業務問題。

這次比上次的業務更加深入,用戶的需求裏,找到了滿滿的痛點。

但是,19 年末,遇到疫 Q 和複雜的 GJ 關係,讓很多我們服務的尾部客戶,本身就很辛苦的生意更失去了可控性——他們需要的來自業務上的支持,甚至遠大於互聯網工具。

此後,我又接觸了國內醫藥零售領域的中臺化 SaaS 系統,感受到了傳統的垂直細分領域瓜分蛋糕的糾結,以及傳統 ERP 軟件轉型 SaaS 服務的擰巴。

以上三段經歷說不上失敗或成功,但是在 SaaS 發展大背景下,這些實踐給了我很多啓發。

從一個企業軟件使用者的感受來看,SaaS 產品和傳統的 “安裝部署” 軟件並沒有什麼差別,但兩者背後的運營方式和商業模式有兩個重大區別。

  1. 用戶使用的 SaaS 軟件,其數據保存在雲端。這得益於雲技術的發展,可能是阿里雲、騰訊雲。

  2. SaaS 公司提供的 SaaS 服務是租用制的。持續付費的追求,反向激發對系統質量和售後服務的質量。

基於以上,不僅要有一顆工匠之心,把產品做好;同時,要比以往更加重視付費和續費——“續費”,甚至是 SaaS 與傳統安裝部署軟件的本質差別,項目成敗的試金石。

如何讓用戶願意付費?

在電商系統中,存在不少 SaaS 化競品,比如 “Captain BI”、“店小祕”、“聚水潭”。

我們當時要做的系統,也是定位幫助跨境賣家解決出單後的一系列問題。比如:

如何從競品中,搶佔用戶呢?

第一感覺是用產品的功能留住用戶:功能不完善,用戶就會流失;功能成爲百寶箱,用戶便不再關注過多產品。

於是列舉了縮水版的功能清單出來,就是五臟俱全的那些模塊:

然而,被 CEO 反問的第一句話是:功能做好了,打算怎麼收費?

也就是說:用戶看到這款產品,是否能有續費不可的慾望?如何給用戶一個願意付費的理由?

這樣的一問,當時把我從一個產品的 “舒適區” 拉向了商業的視野區。

用 “終局思維” 看,付費纔是目的。

考慮到互聯網產品,與用戶唯一聯繫的本質,是需求;所有問題的答案,都應改在用戶的第一性需求上。

於是我們走訪客戶,挖掘了一些核心用戶痛點(難處),甚至是產品難以覆蓋的:

痛點一:採購和選品

採購人員不夠用(中小賣家),尤其遇到疫 Q,即使採購到了,量不夠多也難以找到承運物流和儲存倉。

就算使用 DropShipping 模式,還是有不少問題,比如店鋪建好之後,不知道賣什麼,從何處尋找商品;如何找到可靠的、價格合理的優質供應商;

如何提高由供應商處訂貨、完成訂單以及向客戶發貨流程的便利和效率,降低時間和金錢成本。

痛點二:物流

美國退出了萬國郵政聯盟(Universal Postal Union–UPU),那麼對於國內的小額出口貿易(國際快遞包裹)影響是比較大的,特別是在運費及時間。

國外物流發貨慢,還丟,郵政、專線、快的,發貴了怎麼辦?

痛點三:支付和罰款

Paypal 的 dispute 需要在 Paypal 後臺的調節中心解決,Paypal 速度很慢,還是英文回覆。

Ebay 的 Case 可能是商家違反了 Ebay 上的使用規則,Ebay 對商家的 Ebay 賬號做出的限制等動作後,需要商家聯繫 Ebay 客服來解開限制。

來自 Wish 的 Case 印象最深,基本場景就是發貨延遲被投訴、退款退貨次數超過限制、店鋪進行虛假廣告等。

以上不完全統計痛點 ,如果能解決,直接節約的,或者掙得的就是客戶的利潤。即使每一項都要收費,用戶都會都覺得物有所值。

反觀,報表統計、一鍵刊登、待辦提醒…… 其實不那麼讓用戶心動。

而訂單管理、商品管理這些,替代系統很多,且往往是免費。做了也不見得有人願意付費。

SaaS 付費理念的強化,對產品經理而言增加了一把丈量 SaaS 產品的很重要的尺度。

精細化運營和精益創業時代,單純堆積功能,已經沒太多意義,況且做的多,錯的多,成本大。

以核心功能價值點,照耀用戶的商業價值點。

SaaS 適合貫徹到業務深處

上面提到要付費,就要解決業務痛點,就要深入的業務中(busines)。

SaaS 與 B 端有天然的結核性。

但是 SaaS 並非都是 B 端的。

無論是 B 端產品還是 C 端產品,都可以採用雲端部署,也就是都算是 saas;比如郵箱、中國知網、在線文檔(如騰訊文檔、幕布)都是與定義吻合的 SaaS 產品。

那麼爲什麼不常聽到 C 端的 Saas 產品呢?

因爲 C 端的數據資源通常不是那麼重,業務性也不強,供應商的成本通常可以通過流量方式賺回來,所以乾脆就不收費。當然有” 網易收費郵箱”。

反觀 B 端 SaaS 產品更豐富,通用型的比如:釘釘、知學雲。垂直業務的比如店小祕、微盟。

SaaS 化對 B 端帶來的好處最明顯,所以二者是一種天然的結合的傾向。

互聯網戰場的調性,決定了任何失去屏障的項目都像平原作戰,容易被巨頭的騎兵消滅。所以大家傾向於選擇相對垂直的領域。

也就是 “紡錘型”(營收佔比維度)的目標市場或者商戶。如電商、餐飲、教育等,都屬於“紡錘型” 市場。

而石化、銀行、供電行業,是典型的 “啞鈴型” 市場,客戶企業更需要定製化開發系統。

業務領域的縱深更加複雜,一旦加入行業的業務層面,深刻滲透到產業內部,幫客戶不僅僅是提供一個軟件工具,一把鏟子,而是有機會和客戶一起分享挖出來的金礦。

尤其是中國的 SaaS 用戶羣體的習慣和業務的複雜性。

通過 SaaS 工具連接上游或者下游,形成雙邊交易市場:對客戶續費的訴求,反過來促進供應商對產品的優化。對產品的優化,反過來促進客戶急需續費。

有人說:互聯網上半場是互聯網 +,互聯網下半場的下半場,應該是產業 +。

產業互聯網之下,SaaS 公司有可能參與某些行業或領域的產業互聯網改造。

比如對跨境電商中小賣家,提供標準化的供應鏈、價值鏈。可能是 SaaS 公司主導的,當然也可能是行業或領域的寡頭企業主導的。

我們所熟知的 M 團在做 O2O 的外賣,但實際最有力的,是 M 團收購了至少 7 家做餐飲 SaaS 的公司。

M 團現在給餐館帶來了流量,下一步就會要求餐館都用他們自己的 SaaS 產品。

海量餐館用 M 團的 SaaS 產品,M 團就掌握了餐飲供應鏈的大數據。

擁有海量平臺消費者就是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就有可能建立龐大的供貨體系。

除了給餐館供貨,還可以圍繞這個產業鏈幹很多:會開農場,從源頭控制品質和成本…… 想象空間非常巨大。

在各個產業 + 互聯網的方向上,有很多的變化是做 SaaS 的人應該去關注的,甚至應該想辦法抓住的,這是整個商業模式上的升級。

SaaS 產品與客戶的關係

回顧這些年轟轟烈烈的互聯網,絕大多數都成泡影。

曾經有一家做 SaaS 化智慧商業辦公 App 的(也就是我 15 年參與的項目),該產品的閉環,一開始功能就畫的很圓:

功能足夠,場景足夠,行業也垂直。

看似完美,本着只要做好了,用戶不會不買單的想法(這種思想甚至現在還在很多老闆腦海裏迴盪)。

另一邊,加大步伐做推廣——只要有人下載註冊,立馬電話。

但是更多的對話場景是這樣:

這就是多數產品推廣失敗的樣子,就像蓋樓了無人問津的 “殭屍樓”。

同時也有相反的玩家:

某傳統垂直軟件公司,雖然行業發展在走下坡路,但是百萬級的用戶基礎還在(也是我接觸到的)。

怎麼辦?

升級玩法:從原來提供 “馬車”,改爲爲用戶做 “私人飛機”。

把餅畫的非常大:用戶要什麼,就應允什麼。

對外是大談各種” 賦能”、“產業”、“標杆”,其實卻是焦慮 + 恐慌,甚至沒有摸到用戶到底要什麼。

強拉硬拽的方式,將很多老客戶拉上了 “私人飛機”。

但因爲產品的功能殘缺不全,最終用戶會覺得被戲弄下,逐漸喪失了最初的信任。

這就反映另一個問題:想賺用戶的錢,不是簡單的勸說他買單,而是找到自身的抓手,“給他一個他無法拒絕的提議”。

對傳統領域的業務用戶而言,這個抓手,或許不在產品功能上,而是在客戶新模式運營能裏的提升上,也或許在與客戶線下的某種羈絆上。

這裏提到 B 端用戶的推廣問題。

B 端都是公司客戶,終歸要到 “B” 中拜訪推廣。

其實,拋開上述機械了十多年的方式,完全可以更加接地氣:可以以孵化的方式,拉幾個種子客戶,以合作的模式互利互惠,形成利益共同體,一起成長。

以實踐爲契機;以營利分配爲造血;以痛點爲需求源;以收費項作爲應收的切入點;以收費方案作爲產品思考的先導。

本質就是以契約關係,鍛鍊供需邏輯,將收費、場景、價值、想明白。

而不以十指不沾陽春水的買賣關係,索然無味地敲開客戶的門。

敲開寫字樓的們的人,太多。能蹭進去喝杯茶的,太少。

儘管說,憑藉優秀的銷售能力簽下一單。做成了一錘子買賣,得到人,也不懂他的心。

如何保證在後續的續費過程中,依然能讓他感受到你作爲行業領袖的依賴感。

沒錯,要與客戶之間形成這種深入的融入共生關係,而不是租客與房東的關係。

總結

上述提到的三個項目,來自 6 年來的經歷。

在爲客戶探索一個 “他無法拒絕” 的 SaaS 品之路上,最讓我感觸的是產品的付費性、產業性、客戶關係性。

產品經理關注功能是天職,但對功能而言,多一分,就要成本。對經營而言,每一步,都看賣點。

SaaS 產品,天生是爲付費而生、爲客戶而生、近業務而顯價值。

本文由 Readfog 進行 AMP 轉碼,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lQRoTKpj1S5D-cCLTPwl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