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優化基礎:深入理解 Linux 網絡

同 CPU、內存以及 I/O 一樣,網絡也是 Linux 系統最核心的功能。網絡是一種把不同計算機或網絡設備連接到一起的技術,它本質上是一種進程間通信方式,特別是跨系統的進程間通信,必須要通過網絡才能進行。

網絡模型


多臺服務器通過網卡、交換機、路由器等網絡設備連接到一起,構成了相互連接的網絡。由於網絡設備的異構性和網絡協議的複雜性,國際標準化組織定義了一個七層的 OSI 網絡模型,但是這個模型過於複雜,實際工作中的事實標準,是更爲實用的 TCP/IP 模型。

在計算機網絡時代初期,各大廠商推出了不同的網絡架構和標準,爲統一標準,國際標準化組織 ISO 推出了統一的 OSI 開放式系統互聯通信參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

網絡分層解決了網絡複雜的問題,在網絡中傳輸數據中,我們對不同設備之間的傳輸數據的格式,需要定義一個數據標準,所以就有了網絡協議。

爲了解決網絡互聯中異構設備的兼容性問題,並解耦複雜的網絡包處理流程,OSI 模型把網絡互聯的框架分爲應用層、表示層、會話層、傳輸層、網絡層、數據鏈路層以及物理層等七層,每個層負責不同的功能。其中,

但是 OSI 模型還是太複雜了,也沒能提供一個可實現的方法。所以,在 Linux 中,實際上使用的是另一個更實用的四層模型,即 TCP/IP 網絡模型。

TCP/IP 模型,把網絡互聯的框架分爲應用層、傳輸層、網絡層、網絡接口層等四層,其中,

TCP/IP 與 OSI 模型的關係如下圖:

雖說 Linux 實際按照 TCP/IP 模型,實現了網絡協議棧,但在平時的學習交流中,我們習慣上還是用 OSI 七層模型來描述。比如,說到七層和四層負載均衡,對應的分別是 OSI 模型中的應用層和傳輸層(而它們對應到 TCP/IP 模型中,實際上是四層和三層)。

Linux 網絡棧


有了 TCP/IP 模型後,在進行網絡傳輸時,數據包就會按照協議棧,對上一層發來的數據進行逐層處理;然後封裝上該層的協議頭,再發送給下一層。

當然,網絡包在每一層的處理邏輯,都取決於各層採用的網絡協議。比如在應用層,一個提供 REST API 的應用,可以使用 HTTP 協議,把它需要傳輸的 JSON 數據封裝到 HTTP 協議中,然後向下傳遞給 TCP 層。

而封裝做的事情就很簡單了,只是在原來的負載前後,增加固定格式的元數據,原始的負載數據並不會被修改。

比如,以通過 TCP 協議通信的網絡包爲例,通過下面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到,應用程序數據在每個層的封裝格式。

其中:

這些新增的頭部和尾部,增加了網絡包的大小,但我們都知道,物理鏈路中並不能傳輸任意大小的數據包。網絡接口配置的最大傳輸單元(MTU),就規定了最大的 IP 包大小。在我們最常用的以太網中,MTU 默認值是 1500bytes(這也是 Linux 的默認值)。

在 Linux 操作系統中執行 ifconfig 可以查看到每個網卡的 mtu 值,有 1450、1500 等不同的值。

[root@dev ~]# ifconfig
cni0: flags=4163<UP,BROADCAST,RUNNING,MULTICAST>  mtu 1450
        inet 10.244.0.1  netmask 255.255.255.0  broadcast 10.244.0.255
        inet6 fe80::6435:53ff:fea0:638b  prefixlen 64  scopeid 0x20<link>
        ether 66:35:53:a0:63:8b  txqueuelen 1000  (Ethernet)
        RX packets 124  bytes 12884 (12.5 KiB)
        RX errors 0  dropped 0  overruns 0  frame 0
        TX packets 122  bytes 29636 (28.9 KiB)
        TX errors 0  dropped 0 overruns 0  carrier 0  collisions 0

docker0: flags=4099<UP,BROADCAST,MULTICAST>  mtu 1500
        inet 172.17.0.1  netmask 255.255.0.0  broadcast 172.17.255.255
        ether 02:42:12:9c:9e:91  txqueuelen 0  (Ethernet)
        RX packets 0  bytes 0 (0.0 B)
        RX errors 0  dropped 0  overruns 0  frame 0
        TX packets 0  bytes 0 (0.0 B)
        TX errors 0  dropped 0 overruns 0  carrier 0  collisions 0

ens33: flags=4163<UP,BROADCAST,RUNNING,MULTICAST>  mtu 1500
        inet 192.168.2.129  netmask 255.255.255.0  broadcast 192.168.2.255
        inet6 fe80::a923:989b:b165:8e3b  prefixlen 64  scopeid 0x20<link>
        ether 00:0c:29:d9:5e:32  txqueuelen 1000  (Ethernet)
        RX packets 131  bytes 13435 (13.1 KiB)
        RX errors 0  dropped 0  overruns 0  frame 0
        TX packets 73  bytes 17977 (17.5 KiB)
        TX errors 0  dropped 0 overruns 0  carrier 0  collisions 0

一旦網絡包超過 MTU 的大小,就會在網絡層分片,以保證分片後的 IP 包不大於 MTU 值。顯然,MTU 越大,需要的分包也就越少,自然,網絡吞吐能力就越好。

理解了 TCP/IP 網絡模型和網絡包的封裝原理後,對 Linux 內核中的網絡棧,其實也類似於 TCP/IP 的四層結構。如下圖所示,就是 Linux 通用 IP 網絡棧的示意圖:

從上到下來看這個網絡棧,你可以發現,

網卡是發送和接收網絡包的基本設備。在系統啓動過程中,網卡通過內核中的網卡驅動程序註冊到系統中。而在網絡收發過程中,內核通過中斷跟網卡進行交互。

網絡包的處理非常複雜,所以,網卡硬中斷只處理最核心的網卡數據讀取或發送,而協議棧中的大部分邏輯,都會放到軟中斷中處理。

Linux 網絡包收發流程


瞭解了 Linux 網絡棧後,我們再來看看, Linux 到底是怎麼收發網絡包的。

PS:以下內容都以物理網卡爲例。Linux 還支持衆多的虛擬網絡設備,而它們的網絡收發流程會有一些差別。

網絡包的接收流程

我們先來看網絡包的接收流程。

    1. 當一個網絡幀到達網卡後,網卡會通過 DMA 方式,把這個網絡包放到收包隊列中;然後通過硬中斷,告訴中斷處理程序已經收到了網絡包。
    1. 接着,網卡中斷處理程序會爲網絡幀分配內核數據結構(sk_buff),並將其拷貝到 sk_buff 緩衝區中;然後再通過軟中斷,通知內核收到了新的網絡幀。
    1. 接下來,內核協議棧從緩衝區中取出網絡幀,並通過網絡協議棧,從下到上逐層處理這個網絡幀。比如,

在鏈路層檢查報文的合法性,找出上層協議的類型( IPv4 還是 IPv6),再去掉幀頭、幀尾,然後交給網絡層。

    1. 網絡層取出 IP 頭,判斷網絡包下一步的走向,比如是交給上層處理還是轉發。當網絡層確認這個包是要發送到本機後,就會取出上層協議的類型(TCP 還是 UDP),去掉 IP 頭,再交給傳輸層處理。
    1. 傳輸層取出 TCP 頭或者 UDP 頭後,根據 <源 IP、源端口、目的 IP、目的端口> 四元組作爲標識,找出對應的 Socket,並把數據拷貝到 Socket 的接收緩存中。
    1. 最後,應用程序就可以使用 Socket 接口,讀取到新接收到的數據了。

具體過程如下圖所示,這張圖的左半部分表示接收流程,而圖中的粉色箭頭則表示網絡包的處理路徑。

網絡包的發送流程

網絡包的發送流程就是上圖的右半部分,很容易發現,網絡包的發送方向,正好跟接收方向相反。

首先,應用程序調用 Socket API(比如 sendmsg)發送網絡包。

由於這是一個系統調用,所以會陷入到內核態的套接字層中。套接字層會把數據包放到 Socket 發送緩衝區中。

接下來,網絡協議棧從 Socket 發送緩衝區中,取出數據包;再按照 TCP/IP 棧,從上到下逐層處理。比如,傳輸層和網絡層,分別爲其增加 TCP 頭和 IP 頭,執行路由查找確認下一跳的 IP,並按照 MTU 大小進行分片。

分片後的網絡包,再送到網絡接口層,進行物理地址尋址,以找到下一跳的 MAC 地址。然後添加幀頭和幀尾,放到發包隊列中。這一切完成後,會有軟中斷通知驅動程序:發包隊列中有新的網絡幀需要發送。

最後,驅動程序通過 DMA ,從發包隊列中讀出網絡幀,並通過物理網卡把它發送出去。

在不同的網絡協議處理下,給我們的網絡數據包加上了各種頭部,這保證了網絡數據在各層物理設備的流轉下可以正確抵達目的地。收到處理後的網絡數據包後,接受端再通過網絡協議將頭部字段去除,得到原始的網絡數據。

下圖是客戶端與服務器之間用網絡協議連接通信的過程:

Linux 網絡根據 TCP/IP 模型,構建其網絡協議棧。TCP/IP 模型由應用層、傳輸層、網絡層、網絡接口層等四層組成,這也是 Linux 網絡棧最核心的構成部分。

應用程序通過套接字接口發送數據包時,先要在網絡協議棧中從上到下逐層處理,然後才最終送到網卡發送出去;而接收數據包時,也要先經過網絡棧從下到上的逐層處理,最後送到應用程序。

瞭解 Linux 網絡的基本原理和收發流程後,你肯定迫不及待想知道,如何去觀察網絡的性能情況。具體而言,哪些指標可以用來衡量 Linux 的網絡性能呢?

常用網絡相關命令


分析網絡問題的第一步,通常是查看網絡接口的配置和狀態。你可以使用 ifconfig 或者 ip 命令,來查看網絡的配置。

ifconfig 和 ip 分別屬於軟件包 net-tools 和 iproute2,iproute2 是 net-tools 的下一代,通常情況下它們會在發行版中默認安裝。

以網絡接口 ens33 爲例,可以運行下面的兩個命令,查看它的配置和狀態:

[root@dev ~]# ifconfig ens33
ens33: flags=4163<UP,BROADCAST,RUNNING,MULTICAST>  mtu 1500
        inet 192.168.2.129  netmask 255.255.255.0  broadcast 192.168.2.255
        inet6 fe80::a923:989b:b165:8e3b  prefixlen 64  scopeid 0x20<link>
        ether 00:0c:29:d9:5e:32  txqueuelen 1000  (Ethernet)
        RX packets 249  bytes 22199 (21.6 KiB)
        RX errors 0  dropped 0  overruns 0  frame 0
        TX packets 106  bytes 22636 (22.1 KiB)
        TX errors 0  dropped 0 overruns 0  carrier 0  collisions 0
[root@dev ~]#
[root@dev ~]# ip -s addr show ens33
2: ens33: <BROADCAST,MULTICAST,UP,LOWER_UP> mtu 1500 qdisc pfifo_fast state UP group default qlen 1000
    link/ether 00:0c:29:d9:5e:32 brd ff:ff:ff:ff:ff:ff
    inet 192.168.2.129/24 brd 192.168.2.255 scope global noprefixroute ens33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inet6 fe80::a923:989b:b165:8e3b/64 scope link noprefixroute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RX: bytes  packets  errors  dropped overrun mcast
    24877      279      0       0       0       0
    TX: bytes  packets  errors  dropped carrier collsns
    24616      123      0       0       0       0

可以看到,ifconfig 和 ip 命令輸出的指標基本相同,只是顯示格式略微不同。比如,它們都包括了網絡接口的狀態標誌、MTU 大小、IP、子網、MAC 地址以及網絡包收發的統計信息。

有幾個字段可以重點關注下:

第一,網絡接口的狀態標誌。ifconfig 輸出中的 RUNNING ,或 ip 輸出中的 LOWER_UP ,都表示物理網絡是連通的,即網卡已經連接到了交換機或者路由器中。如果你看不到它們,通常表示網線被拔掉了。

第二,MTU 的大小。MTU 默認大小是 1500,根據網絡架構的不同(比如是否使用了 VXLAN 等疊加網絡),你可能需要調大或者調小 MTU 的數值。

第三,網絡接口的 IP 地址、子網以及 MAC 地址。這些都是保障網絡功能正常工作所必需的,你需要確保配置正確。

第四,網絡收發的字節數、包數、錯誤數以及丟包情況,特別是 TX ( Transmit 發送 )和 RX(Receive 接收 ) 部分的 errors、dropped、overruns、carrier 以及 collisions 等指標不爲 0 時,通常表示出現了網絡問題。其中:

套接字信息

套接字接口在網絡程序功能中是內核與應用層之間的接口。TCP/IP 協議棧的所有數據和控制功能都來自於套接字接口,與 OSI 網絡分層模型相比,TCP/IP 協議棧本身在傳輸層以上就不包含任何其他協議。

在 Linux 操作系統中,替代傳輸層以上協議實體的標準接口,稱爲套接字,它負責實現傳輸層以上所有的功能,可以說套接字是 TCP/IP 協議棧對外的窗口。

ifconfig 和 ip 只顯示了網絡接口收發數據包的統計信息,但在實際的性能問題中,網絡協議棧中的統計信息,我們也必須關注,可以用 netstat 或者 ss ,來查看套接字、網絡棧、網絡接口以及路由表的信息。

我個人更推薦,使用 ss 來查詢網絡的連接信息,因爲它比 netstat 提供了更好的性能(速度更快)。

比如,你可以執行下面的命令,查詢套接字信息:

# head -n 4 表示只顯示前面4行
# -l 表示只顯示監聽套接字
# -n 表示顯示數字地址和端口(而不是名字)
# -p 表示顯示進程信息
[root@dev ~]# netstat -nlp | head -n 4
Active Internet connections (only servers)
Proto Recv-Q Send-Q Local Address    Foreign Address         State       PID/Program name
tcp        0      0 0.0.0.0:22              0.0.0.0:*          LISTEN      952/sshd
tcp        0      0 127.0.0.1:25            0.0.0.0:*          LISTEN      11/master

# -l 表示只顯示監聽套接字
# -t 表示只顯示 TCP 套接字
# -n 表示顯示數字地址和端口(而不是名字)
# -p 表示顯示進程信息
$ ss -ltnp | head -n 4

netstat 和 ss 的輸出也是類似的,都展示了套接字的狀態、接收隊列、發送隊列、本地地址、遠端地址、進程 PID 和進程名稱等。

其中,接收隊列(Recv-Q)和發送隊列(Send-Q)需要你特別關注,它們通常應該是 0。當你發現它們不是 0 時,說明有網絡包的堆積發生。當然還要注意,在不同套接字狀態下,它們的含義不同。

當套接字處於連接狀態(Established)時,

當套接字處於監聽狀態(Listening)時,

所謂全連接,是指服務器收到了客戶端的 ACK,完成了 TCP 三次握手,然後就會把這個連接挪到全連接隊列中。這些全連接中的套接字,還需要被 accept() 系統調用取走,服務器纔可以開始真正處理客戶端的請求。

與全連接隊列相對應的,還有一個半連接隊列。所謂半連接是指還沒有完成 TCP 三次握手的連接,連接只進行了一半。服務器收到了客戶端的 SYN 包後,就會把這個連接放到半連接隊列中,然後再向客戶端發送 SYN+ACK 包。

連接統計信息

類似的,使用 netstat 或 ss ,也可以查看協議棧的信息:

[root@dev ~]# netstat -s
...
Tcp:
    1898 active connections openings
    1502 passive connection openings
    24 failed connection attempts
    1304 connection resets received
    178 connections established
    133459 segments received
    133428 segments send out
    22 segments retransmited
    0 bad segments received.
    1400 resets sent
...

[root@dev ~]# ss -s
Total: 1700 (kernel 2499)
TCP:   340 (estab 178, closed 144, orphaned 0, synrecv 0, timewait 134/0), ports 0

Transport Total     IP        IPv6
*         2499      -         -
RAW       1         0         1
UDP       5         3         2
TCP       196       179       17
INET      202       182       20
FRAG      0         0         0

這些協議棧的統計信息都很直觀。ss 只顯示已經連接、關閉、孤兒套接字等簡要統計,而 netstat 則提供的是更詳細的網絡協議棧信息,展示了 TCP 協議的主動連接、被動連接、失敗重試、發送和接收的分段數量等各種信息。

連通性和延時

通常使用 ping ,來測試遠程主機的連通性和延時,而 ping 基於 ICMP 協議。比如,執行下面的命令,你就可以測試本機到 192.168.2.129 這個 IP 地址的連通性和延時:

[root@dev ~]# ping -c3 192.168.2.129
PING 192.168.2.129 (192.168.2.129) 56(84) bytes of data.
64 bytes from 192.168.2.129: icmp_seq=1 ttl=64 time=0.026 ms
64 bytes from 192.168.2.129: icmp_seq=2 ttl=64 time=0.016 ms
64 bytes from 192.168.2.129: icmp_seq=3 ttl=64 time=0.015 ms

--- 192.168.2.129 ping statistics ---
3 packets transmitted, 3 received, 0% packet loss, time 1998ms
rtt min/avg/max/mdev = 0.015/0.019/0.026/0.005 ms

ping 的輸出,可以分爲兩部分。

    1. 第一部分,是每個 ICMP 請求的信息,包括 ICMP 序列號(icmp_seq)、TTL(生存時間,或者跳數)以及往返延時。
    1. 第二部分,則是三次 ICMP 請求的彙總。

比如上面的示例顯示,發送了 3 個網絡包,並且接收到 3 個響應,沒有丟包發生,這說明測試主機到 192.168.2.129 是連通的;平均往返延時(RTT)是 0.026 ms,也就是從發送 ICMP 開始,到接收到主機回覆的確認,總共經歷的時間。

本文由 Readfog 進行 AMP 轉碼,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uff8D8x3xyIS_QTt5cMic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