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wik: 移除你項目中 99- 的 JS 代碼

大家好,我卡頌。

在前不久的 WWC22 中,builder.io的 CTO 「miško hevery」(同時也是Angular/AngularJS的發明者)發表了一段充滿想象力的演講。

miško hevery

在演講中,他介紹了一款全棧 SSR 框架 —— Qwik,這款框架號稱**「能幫你移除項目中 99% 的 JS 代碼」**。

他是如何辦到的,本文我們來介紹下Qwik

性能差?碼農不背鍋

先來聊聊Qwik誕生的背景。

對於很多2C web應用(比如電商),首屏性能指標關乎用戶留存,用戶留存關乎賺多少錢。

所以,應用打開速度會影響賺錢。

然而,對於前端開發者,首屏性能指標並不容易優化。究其原因,並不是開發者不夠努力。

讓我們來看兩個性能指標。

如何優化 FCP

FCP(First Contentful Paint,首次內容繪製)測量**「頁面從開始加載到頁面內容的任何部分在屏幕上完成渲染的時間」**。

當前web應用普遍採用**「前端框架」**開發,這意味着會引入大量JS代碼(框架本身代碼、第三方依賴包的代碼......)

HTML開始解析到最終頁面渲染,中間還要經歷:

  1. 下載框架JS代碼

  2. 執行框架JS代碼

  3. 由框架完成頁面渲染

這就導致FCP指標的下降。

爲了優化FCP,框架作者提出了SSR(Server Side Render,服務端渲染),在服務端生成首屏所需HTML,這就爲FCP省去了上述三個步驟所需時間。

但是,TTI指標仍然需要優化。

如何優化 TTI

TTI(Time to Interactive,用戶可交互時間)測量**「頁面變得完全可交互所需時間」**。

主要衡量的是從下述 1 到 3 所需時間:

  1. 首先衡量FCP時間

  2. 爲頁面中的元素綁定事件

  3. 對元素產生交互後,事件響應時間在 50ms 內

使用SSR後,雖然FCP降低,但是框架hydrate(注水,即框架使頁面能夠響應交互)所需時間對TTI會有影響。

可見,性能瓶頸的源頭在JS代碼。

React18Selective Hydration通過**「讓用戶交互的部分優先 hydrate」**來優化TTI指標。

但是,Qwik更極端,他的目標是 —— 幹掉所有不必要的JS耗時,這裏的耗時包括兩部分:

超超超細粒度 hydrate

如果說傳統SSR的粒度是**「整個頁面」**。

那麼React18Selective Hydration的粒度是**「產生交互的組件」**。

那麼Qwik的粒度是**「組件中的某個方法」**。

舉個例子,下面是HelloWorld組件(可以發現,Qwik採用類似React的語法):

對應頁面渲染效果:

打開瀏覽器Network面板,這個頁面會有多少JS請求呢?

由於這是個靜態的組件,沒有邏輯,所以答案是:沒有JS請求。

再來看看經典的計數器Counter組件,相比HelloWorld,增加了**「點擊按鈕狀態變化的邏輯」**,代碼如下:

對應頁面渲染效果:

打開瀏覽器Network面板,這個頁面會有多少JS請求呢?

答案還是:沒有JS請求。

注意這兩個組件的代碼中,定義組件使用的是component$,有個$符號。

Counter中,onClick$回調也有個$符號。

Qwik中,後綴帶$的函數都是**「懶加載」**的。

hydrate的粒度有多細,就取決於$定義的多細。

比如在Counter中,onClick$$後綴,那麼點擊回調是懶加載的,所以首屏渲染不會包含**「點擊後的邏輯」**對應的JS代碼。

在點擊按鈕後,會發起 2 個JS請求,第一個請求返回的是**「點擊後的邏輯」**:

第 2 個JS請求返回的是**「組件重新 render 的邏輯」**:

這兩段代碼執行後,Counter變爲 1。

審查元素會發現,點擊前,button on:click屬性中保存了**「邏輯所在的地址」**:

點擊後,會從對應地址下載JS代碼,執行對應邏輯。

從優秀到極致

是不是覺得已經優化到極致了?還沒。

對於一些在頁面中長期存在的、需要JS驅動的模塊(比如輪播圖),在模塊展現前,**「模塊對應 JS」**不是必要的。

比如下面這個鐘的示例,頁面中有個長長的列表,超過一屏高度,在列表底部有個鍾。

下面是列表滾到底的樣子:

Clock組件的useClientEffect$中定義**「時鐘指針擺動的邏輯」**:

Qwik中也存在類似ReactuseEffect,但在Qwik中這個Hook可以在服務端 / 客戶端執行。

爲了區分,useClientEffect是**「只在客戶端執行的 useEffect」**。

加了$後綴,代表他是**「懶加載的」**。

具體效果是:當頁面滾動到鍾露出之前,useClientEffect$對應JS代碼都不會請求。

當鍾露出後,會發起兩個JS資源請求:

如果審查元素,在鍾露出前,指針對應元素都是不動的:

當鍾露出,加載並執行JS代碼後,纔開始執行動效:

對數據 hydrate

在傳統SSR中,數據其實被初始化了兩次:

  1. 頁面首次渲染,此時服務端導出的HTML中已經攜帶了首屏渲染的數據

  2. 框架hydrate後,數據再轉化爲框架內的狀態供後續渲染

Qwik中,頁面初始化時會存在typeqwik/jsonscript標籤用於存儲**「當前頁面中被激活的狀態對應數據」**:

什麼叫**「被激活」**呢?

比如,下面是一篇文章的評論區,這是首屏渲染後的樣子:

這些評論數據會出現在qwik/json保存的數據中麼?

不會,因爲沒有交互激活他們。

我們發現,有一條評論被摺疊了,點擊後會展開這條評論:

點擊這個行爲會請求:

此時,評論數據纔會出現在qwik/json中,因爲點擊交互激活了這個數據。

所以在Qwik中,如無必要,數據不會被初始化兩次。

HTML中存在**「未激活的數據」**,qwik/jsonscript標籤中保存了**「激活的數據」**,這個特性會帶來一個很有意思的效果:

複製調試工具中**「Elements 面板下的 DOM 結構」**後,再在新頁面中粘貼,就能復現**「頁面當前的交互狀態」**(比如,輸入框內仍然保留之前輸入的內容):

複製紅框內的內容

換做其他框架,只能復現**「頁面初始時的狀態」**。

交互時再請求 JS 不會卡麼?

有同學可能會問,如果在網絡不好的情況下,交互時再請求JS代碼不會讓交互變得卡頓麼?

Qwik允許你指定**「哪些組件可能是用戶大概率會操作的」**(比如電商應用中,購物車按鈕被點擊的概率高)。

這些組件邏輯對應JS代碼會prefetch,在不影響首屏渲染的前提下被預請求:

並且這些組件prefetch的順序是可以調整的。

這意味着可以追蹤用戶行爲,以**「用戶交互的頻率」**爲指標,作爲組件prefetch優先級的依據,啓發式提升應用性能。

這纔是真正的**「以用戶爲導向」**的性能優化,而且是全自動的。

總結

當今是個前端框架百花齊放的時代,不同框架都在尋找自己獨特的賣點。

Qwik的賣點是:將JS代碼的拆分從常見的**「編譯時」**(比如webpack分塊)、**「運行時」**(比如dynamic import),變爲**「交互時」**。

JS代碼的極致拆分,只爲達到一個目的 —— 在首屏渲染時,移除你項目中 99% 的JS代碼。

你覺得這波操作怎麼樣?

本文由 Readfog 進行 AMP 轉碼,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ks04VitJ5qxEAG_Yfy-4S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