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證數據庫和緩存雙寫一致性?

大家好,我是蘇三,又跟大家見面了。

前言

數據庫和緩存(比如:redis)雙寫數據一致性問題,是一個跟開發語言無關的公共問題。尤其在高併發的場景下,這個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我很負責的告訴大家,該問題無論在面試,還是工作中遇到的概率非常大,所以非常有必要跟大家一起探討一下。

今天這篇文章我會從淺入深,跟大家一起聊聊,數據庫和緩存雙寫數據一致性問題常見的解決方案,這些方案中可能存在的坑,以及最優方案是什麼。

  1. 常見方案

通常情況下,我們使用緩存的主要目的是爲了提升查詢的性能。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是這樣使用緩存的:

  1. 用戶請求過來之後,先查緩存有沒有數據,如果有則直接返回。

  2. 如果緩存沒數據,再繼續查數據庫。

  3. 如果數據庫有數據,則將查詢出來的數據,放入緩存中,然後返回該數據。

  4. 如果數據庫也沒數據,則直接返回空。

這是緩存非常常見的用法。一眼看上去,好像沒有啥問題。

但你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細節:如果數據庫中的某條數據,放入緩存之後,又立馬被更新了,那麼該如何更新緩存呢?

不更新緩存行不行?

答:當然不行,如果不更新緩存,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決定於緩存的過期時間),用戶請求從緩存中獲取到的都可能是舊值,而非數據庫的最新值。這不是有數據不一致的問題?

那麼,我們該如何更新緩存呢?

目前有以下 4 種方案:

  1. 先寫緩存,再寫數據庫

  2. 先寫數據庫,再寫緩存

  3. 先刪緩存,再寫數據庫

  4. 先寫數據庫,再刪緩存

接下來,我們詳細說說這 4 種方案。

  1. 先寫緩存,再寫數據庫

對於更新緩存的方案,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在寫操作中直接更新緩存(寫緩存),更直接明瞭。

那麼,問題來了:在寫操作中,到底是先寫緩存,還是先寫數據庫呢?

我們在這裏先聊聊先寫緩存,再寫數據庫的情況,因爲它的問題最嚴重。某一個用戶的每一次寫操作,如果剛寫完緩存,突然網絡出現了異常,導致寫數據庫失敗了。其結果是緩存更新成了最新數據,但數據庫沒有,這樣緩存中的數據不就變成髒數據了?如果此時該用戶的查詢請求,正好讀取到該數據,就會出現問題,因爲該數據在數據庫中根本不存在,這個問題非常嚴重。

我們都知道,緩存的主要目的是把數據庫的數據臨時保存在內存,便於後續的查詢,提升查詢速度。

但如果某條數據,在數據庫中都不存在,你緩存這種 “假數據” 又有啥意義呢?

因此,先寫緩存,再寫數據庫的方案是不可取的,在實際工作中用得不多。

  1. 先寫數據庫,再寫緩存

既然上面的方案行不通,接下來,聊聊先寫數據庫,再寫緩存的方案,該方案在低併發編程中有人在用(我猜的)。用戶的寫操作,先寫數據庫,再寫緩存,可以避免之前 “假數據” 的問題。但它卻帶來了新的問題。

什麼問題呢?

3.1 寫緩存失敗了

如果把寫數據庫和寫緩存操作,放在同一個事務當中,當寫緩存失敗了,我們可以把寫入數據庫的數據進行回滾。如果是併發量比較小,對接口性能要求不太高的系統,可以這麼玩。

但如果在高併發的業務場景中,寫數據庫和寫緩存,都屬於遠程操作。爲了防止出現大事務,造成的死鎖問題,通常建議寫數據庫和寫緩存不要放在同一個事務中。

也就是說在該方案中,如果寫數據庫成功了,但寫緩存失敗了,數據庫中已寫入的數據不會回滾。

這就會出現:數據庫是新數據,而緩存是舊數據,兩邊數據不一致的情況。

3.1 高併發下的問題

假設在高併發的場景中,針對同一個用戶的同一條數據,有兩個寫數據請求:a 和 b,它們同時請求到業務系統。

其中請求 a 獲取的是舊數據,而請求 b 獲取的是新數據,如下圖所示:

  1. 請求 a 先過來,剛寫完了數據庫。但由於網絡原因,卡頓了一下,還沒來得及寫緩存。

  2. 這時候請求 b 過來了,先寫了數據庫。

  3. 接下來,請求 b 順利寫了緩存。

  4. 此時,請求 a 卡頓結束,也寫了緩存。

很顯然,在這個過程當中,請求 b 在緩存中的新數據,被請求 a 的舊數據覆蓋了。

也就是說:在高併發場景中,如果多個線程同時執行先寫數據庫,再寫緩存的操作,可能會出現數據庫是新值,而緩存中是舊值,兩邊數據不一致的情況。

3.2 浪費系統資源

該方案還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每個寫操作,寫完數據庫,會馬上寫緩存,比較浪費系統資源

爲什麼這麼說呢?

你可以試想一下,如果寫的緩存,並不是簡單的數據內容,而是要經過非常複雜的計算得出的最終結果。這樣每寫一次緩存,都需要經過一次非常複雜的計算,不是非常浪費系統資源嗎?

尤其是cpu內存資源。

還有些業務場景比較特殊:寫多讀少

如果在這類業務場景中,每個用的寫操作,都需要寫一次緩存,有點得不償失。

由此可見,在高併發的場景中,先寫數據庫,再寫緩存,這套方案問題挺多的,也不太建議使用。

如果你已經用了,趕緊看看踩坑了沒?

  1. 先刪緩存,再寫數據庫

通過上面的內容我們得知,如果直接更新緩存的問題很多。

那麼,爲何我們不能換一種思路:不去直接更新緩存,而改爲刪除緩存呢?

刪除緩存方案,同樣有兩種:

  1. 先刪緩存,再寫數據庫

  2. 先寫數據庫,再刪緩存

我們一起先看看:先刪緩存,再寫數據庫的情況。

說白了,在用戶的寫操作中,先執行刪除緩存操作,再去寫數據庫。這套方案,可以是可以,但也會有一樣問題。

4.1 高併發下的問題

假設在高併發的場景中,同一個用戶的同一條數據,有一個讀數據請求 c,還有另一個寫數據請求 d(一個更新操作),同時請求到業務系統。如下圖所示:

  1. 請求 d 先過來,把緩存刪除了。但由於網絡原因,卡頓了一下,還沒來得及寫數據庫。

  2. 這時請求 c 過來了,先查緩存發現沒數據,再查數據庫,有數據,但是舊值。

  3. 請求 c 將數據庫中的舊值,更新到緩存中。

  4. 此時,請求 d 卡頓結束,把新值寫入數據庫。

在這個過程當中,請求 d 的新值並沒有被請求 c 寫入緩存,同樣會導致緩存和數據庫的數據不一致的情況。更正:圖中步驟 7 寫入舊值,步驟 9 要刪掉。

那麼,這種場景的數據不一致問題,能否解決呢?

4.2 緩存雙刪

在上面的業務場景中,一個讀數據請求,一個寫數據請求。當寫數據請求把緩存刪了之後,讀數據請求,可能把當時從數據庫查詢出來的舊值,寫入緩存當中。

有人說還不好辦,請求 d 在寫完數據庫之後,把緩存重新刪一次不就行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緩存雙刪,即在寫數據庫之前刪除一次,寫完數據庫後,再刪除一次。

該方案有個非常關鍵的地方是:第二次刪除緩存,並非立馬就刪,而是要在一定的時間間隔之後。

我們再重新回顧一下,高併發下一個讀數據請求,一個寫數據請求導致數據不一致的產生過程:

  1. 請求 d 先過來,把緩存刪除了。但由於網絡原因,卡頓了一下,還沒來得及寫數據庫。

  2. 這時請求 c 過來了,先查緩存發現沒數據,再查數據庫,有數據,但是舊值。

  3. 請求 c 將數據庫中的舊值,更新到緩存中。

  4. 此時,請求 d 卡頓結束,把新值寫入數據庫。

  5. 一段時間之後,比如:500ms,請求 d 將緩存刪除。

這樣來看確實可以解決緩存不一致問題。

那麼,爲什麼一定要間隔一段時間之後,才能刪除緩存呢?

請求 d 卡頓結束,把新值寫入數據庫後,請求 c 將數據庫中的舊值,更新到緩存中。

此時,如果請求 d 刪除太快,在請求 c 將數據庫中的舊值更新到緩存之前,就已經把緩存刪除了,這次刪除就沒任何意義。必須要在請求 c 更新緩存之後,再刪除緩存,才能把舊值及時刪除了。

所以需要在請求 d 中加一個時間間隔,確保請求 c,或者類似於請求 c 的其他請求,如果在緩存中設置了舊值,最終都能夠被請求 d 刪除掉。

接下來,還有一個問題:如果第二次刪除緩存時,刪除失敗了該怎麼辦?

這裏先留點懸念,後面會詳細說。

  1. 先寫數據庫,再刪緩存

從前面得知,先刪緩存,再寫數據庫,在併發的情況下,也可能會出現緩存和數據庫的數據不一致的情況。

那麼,我們只能寄希望於最後的方案了。

接下來,我們重點看看先寫數據庫,再刪緩存的方案。在高併發的場景中,有一個讀數據請求,有一個寫數據請求,更新過程如下:

  1. 請求 e 先寫數據庫,由於網絡原因卡頓了一下,沒有來得及刪除緩存。

  2. 請求 f 查詢緩存,發現緩存中有數據,直接返回該數據。

  3. 請求 e 刪除緩存。

在這個過程中,只有請求 f 讀了一次舊數據,後來舊數據被請求 e 及時刪除了,看起來問題不大。

但如果是讀數據請求先過來呢?

  1. 請求 f 查詢緩存,發現緩存中有數據,直接返回該數據。

  2. 請求 e 先寫數據庫。

  3. 請求 e 刪除緩存。

這種情況看起來也沒問題呀?

答:對的。

但就怕出現下面這種情況,即緩存自己失效了。如下圖所示:

  1. 緩存過期時間到了,自動失效。

  2. 請求 f 查詢緩存,發緩存中沒有數據,查詢數據庫的舊值,但由於網絡原因卡頓了,沒有來得及更新緩存。

  3. 請求 e 先寫數據庫,接着刪除了緩存。

  4. 請求 f 更新舊值到緩存中。

這時,緩存和數據庫的數據同樣出現不一致的情況了。

但這種情況還是比較少的,需要同時滿足以下條件纔可以:

  1. 緩存剛好自動失效。

  2. 請求 f 從數據庫查出舊值,更新緩存的耗時,比請求 e 寫數據庫,並且刪除緩存的還長。

我們都知道查詢數據庫的速度,一般比寫數據庫要快,更何況寫完數據庫,還要刪除緩存。所以絕大多數情況下,寫數據請求比讀數據情況耗時更長。

由此可見,系統同時滿足上述兩個條件的概率非常小。

推薦大家使用先寫數據庫,再刪緩存的方案,雖說不能 100% 避免數據不一致問題,但出現該問題的概率,相對於其他方案來說是最小的。

但在該方案中,如果刪除緩存失敗了該怎麼辦呢?

  1. 刪緩存失敗怎麼辦?

其實先寫數據庫,再刪緩存的方案,跟緩存雙刪的方案一樣,有一個共同的風險點,即:如果緩存刪除失敗了,也會導致緩存和數據庫的數據不一致。

那麼,刪除緩存失敗怎麼辦呢?

答:需要加重試機制

在接口中如果更新了數據庫成功了,但更新緩存失敗了,可以立刻重試 3 次。如果其中有任何一次成功,則直接返回成功。如果 3 次都失敗了,則寫入數據庫,準備後續再處理。

當然,如果你在接口中直接同步重試,該接口併發量比較高的時候,可能有點影響接口性能。

這時,就需要改成異步重試了。

異步重試方式有很多種,比如:

  1. 每次都單獨起一個線程,該線程專門做重試的工作。但如果在高併發的場景下,可能會創建太多的線程,導致系統 OOM 問題,不太建議使用。

  2. 將重試的任務交給線程池處理,但如果服務器重啓,部分數據可能會丟失。

  3. 將重試數據寫表,然後使用 elastic-job 等定時任務進行重試。

  4. 將重試的請求寫入 mq 等消息中間件中,在 mq 的 consumer 中處理。

  5. 訂閱 mysql 的 binlog,在訂閱者中,如果發現了更新數據請求,則刪除相應的緩存。

  6. 定時任務


使用定時任務重試的具體方案如下:

  1. 當用戶操作寫完數據庫,但刪除緩存失敗了,需要將用戶數據寫入重試表中。如下圖所示:

  2. 在定時任務中,異步讀取重試表中的用戶數據。重試表需要記錄一個重試次數字段,初始值爲 0。然後重試 5 次,不斷刪除緩存,每重試一次該字段值 + 1。如果其中有任意一次成功了,則返回成功。如果重試了 5 次,還是失敗,則我們需要在重試表中記錄一個失敗的狀態,等待後續進一步處理。

  3. 在高併發場景中,定時任務推薦使用elastic-job。相對於 xxl-job 等定時任務,它可以分片處理,提升處理速度。同時每片的間隔可以設置成:1,2,3,5,7 秒等。

如果大家對定時任務比較感興趣的話,可以看看我的另一篇文章《學會這 10 種定時任務,我有點飄了》,裏面列出了目前最主流的定時任務。

使用定時任務重試的話,有個缺點就是實時性沒那麼高,對於實時性要求特別高的業務場景,該方案不太適用。但是對於一般場景,還是可以用一用的。

但它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即數據是落庫的,不會丟數據。

  1. mq

在高併發的業務場景中,mq(消息隊列)是必不可少的技術之一。它不僅可以異步解耦,還能削峯填谷。對保證系統的穩定性是非常有意義的。

對 mq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的另一篇文章《mq 的那些破事兒》。

mq 的生產者,生產了消息之後,通過指定的 topic 發送到 mq 服務器。然後 mq 的消費者,訂閱該 topic 的消息,讀取消息數據之後,做業務邏輯處理。

使用mq重試的具體方案如下:

  1. 當用戶操作寫完數據庫,但刪除緩存失敗了,產生一條 mq 消息,發送給 mq 服務器。

  2. mq 消費者讀取 mq 消息,重試 5 次刪除緩存。如果其中有任意一次成功了,則返回成功。如果重試了 5 次,還是失敗,則寫入死信隊列中。

  3. 推薦 mq 使用rocketmq,重試機制和死信隊列默認是支持的。使用起來非常方便,而且還支持順序消息,延遲消息和事務消息等多種業務場景。

當然在該方案中,刪除緩存可以完全走異步。即用戶的寫操作,在寫完數據庫之後,不用立刻刪除一次緩存。而直接發送 mq 消息,到 mq 服務器,然後有 mq 消費者全權負責刪除緩存的任務。

因爲 mq 的實時性還是比較高的,因此改良後的方案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1. binlog

前面我們聊過的,無論是定時任務,還是 mq(消息隊列),做重試機制,對業務都有一定的侵入性。

在使用定時任務的方案中,需要在業務代碼中增加額外邏輯,如果刪除緩存失敗,需要將數據寫入重試表。

而使用 mq 的方案中,如果刪除緩存失敗了,需要在業務代碼中發送 mq 消息到 mq 服務器。

其實,還有一種更優雅的實現,即監聽binlog,比如使用:canal等中間件。

具體方案如下:

  1. 在業務接口中寫數據庫之後,就不管了,直接返回成功。

  2. mysql 服務器會自動把變更的數據寫入 binlog 中。

  3. binlog 訂閱者獲取變更的數據,然後刪除緩存。

這套方案中業務接口確實簡化了一些流程,只用關心數據庫操作即可,而在 binlog 訂閱者中做緩存刪除工作。

但如果只是按照圖中的方案進行刪除緩存,只刪除了一次,也可能會失敗。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答:這就需要加上前面聊過的重試機制了。如果刪除緩存失敗,寫入重試表,使用定時任務重試。或者寫入 mq,讓 mq 自動重試。

在這裏推薦使用mq自動重試機制在 binlog 訂閱者中如果刪除緩存失敗,則發送一條 mq 消息到 mq 服務器,在 mq 消費者中自動重試 5 次。如果有任意一次成功,則直接返回成功。如果重試 5 次後還是失敗,則該消息自動被放入死信隊列,後面可能需要人工介入。

最後說一句 (求關注,別白嫖我)

如果這篇文章對您有所幫助,或者有所啓發的話,幫忙掃描下發二維碼關注一下,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寫作最大的動力。

求一鍵三連:點贊、轉發、在看。

關注公衆號:【蘇三說技術】,在公衆號中回覆:面試、代碼神器、開發手冊、時間管理有超讚的粉絲福利,另外回覆:加羣,可以跟很多 BAT 大廠的前輩交流和學習。

蘇三說技術 作者就職於知名互聯網公司,掘金月度優秀作者,從事開發、架構和部分管理工作。實戰經驗豐富,對 jdk、spring、springboot、springcloud、mybatis 等開源框架源碼有一定研究,歡迎關注,和我一起交流。

本文由 Readfog 進行 AMP 轉碼,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4hP-T0h8QPyjcpH8m0cb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