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張圖詳解 98 個常見網絡概念

Hi ,大家好,我是 Fox 。計算機網絡的原理其實很簡單,但是套上專業名詞後,那些看不見、摸不着的概念,會讓人云裏霧裏。其實理解了網絡名詞,再去學習網絡,會感覺像打開了任督二脈,發現網絡不過如此。因此,掌握一定數量的網絡概念名詞是很有必要的,現在有一本彙總了 98 個常見網絡名詞和 60 張配圖的武林祕籍,見你有緣就送你了。

1、電路交換:在通信開始前,通信雙方要在網絡上建立專屬信道來發送數據,信道至少會持續到通信結束纔會斷開。

2、包交換:又叫做分組交換,是將數據分爲多個消息塊(即數據包),再通過網絡對每個數據塊進行單獨傳輸選路。

3、網絡協議:爲在網絡中傳輸數據而對數據定義的一系列標準或規則。

4、協議棧:網絡協議的具體定義或具體實現。

5、萬維網( WWW ):可以通過 URL 地址進行定義、通過 HTTP/HTTPS 協議建立連接、通過互聯網進行訪問的網頁資源空間。

6、局域網( LAN ):在一個有限區域內實現終端設備互聯的網絡。

7、城域網( MAN ):規模大於局域網,覆蓋區域小到一個方圓數千米的大型園區,大到一個城市圈的網絡。

8、廣域網( WAN ):跨越大範圍地理區域建立連接的網絡。

9、互聯網( Internet ):通過各種互聯網協議爲全世界成千上萬的設備建立互聯的全球計算機網絡系統。

10、物聯網( IoT ):通過內置電子芯片的方式,將各種物理設備連接到網絡中,實現多元設備間信息交互的網絡。

11、雲計算( Cloud Computing ):通過互聯網爲計算機和其它設備提供處理資源共享的網絡。

12、大數據( Big Data ):通過彙總的計算資源對龐大的數據量進行分析,得出更加準確的預測結論,並用來指導實踐。

13、SDN :指控制平面和數據平面分離,並通過提升網絡編程能能力,使網絡管理方式更優。

14、數據平面 / 轉發平面:指網絡設備中與判斷如何轉發數據和執行數據轉發相關的部分。

15、控制平面:指網絡設備中與控制設備完成轉發工作的相關部分。

16、操作系統:一種安裝在智能設備上,爲操作智能設備消除硬件差異,併爲程序提供可移植性的軟件平臺。

17、圖形用戶界面( GUI ):指用戶在大部分情況下可以通過點擊圖標等可視化圖形來完成設備操作的軟件界面。

18、命令行界面( CLI ):指用戶需要通過輸入文本命令來完成設備操作的軟件界面。

19、RAM :隨機存取存儲器的簡稱,也叫做內存。安裝在數通設備上與安裝在計算機中的作用相同,即用於存儲臨時文件,斷電內容消失。

20、Flash :安裝在數通設備上,與計算機硬盤的功能類似,用來存放包括操作系統在內的大量文件。

21、NVRAM :非易失隨機存取存儲器的簡稱。用來保存數通設備的啓動配置文件,斷電不會消失。

22、Console 接口:即控制檯接口,通過 Console 線纜連接自己的終端和數通設備的 Console 接口,使用終端模擬軟件對數通設備進行本地管理訪問。

23、OSI 模型:爲規範和定義通信網絡,將通信功能按照邏輯分爲不同功能層級的概念模型,分爲 7 層。

24、TCP/IP 模型:也叫做互聯網協議棧,是目前互聯網所使用的通信模型,由 TCP 協議和 IP 協議的規範發展而來,分爲 4 層。

25、應用層:指 OSI 模型的第 7 層,也是 TCP/IP 模型的第 4 層,是離用戶最近的一層,用戶通過應用軟件和這一層進行交互。理論上,在 TCP/IP 模型中,應用層也包含了 OSI 模型中的表示層和會話層的功能。但表示層和會話層的實用性不強,應用層在兩種模型中區別不大。

26、傳輸層:指 OSI 模型的第 4 層,也是 TCP/IP 模型的第 3 層,在兩個模型中區別不大,負責規範數據傳輸的功能和流程。

27、網絡層:指 OSI 模型的第 3 層,這一層是規範如何將數據從源設備轉發到目的設備。

28、數據包:經過網絡層協議封裝後的數據。

29、數據鏈路層:OSI 模型的第 2 層,規範在直連節點或同一個局域網中的節點之間,如何實現數據傳輸。另外,這一層也負責檢測和糾正物理層在傳輸數據過程中造成的錯誤。

30、數據幀:經過數據鏈路層協議封裝後的數據。

31、物理層:OSI 模型的第 1 層,這一層的服務是規範物理傳輸的相關標準,實現信號在兩個設備之間進行傳輸。

32、互聯網層:TCP/IP 協議中的第 2 層,功能與 OSI 模型中的網絡層類似。

33、網絡接入層:TCP/IP 協議中的第 1 層,作用是定義數據如何在兩個直連節點或同一個局域網的節點之間傳輸,TCP/IP 模型中的這一層結合了 OSI 模型中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的功能。

34、封裝:發送方設備按照協議標準定義的格式及相關參數添加到轉發數據上,來保障通信各方執行協議標準的操作。

35、解封裝:接收方設備拆除發送方設備封裝的數據,還原轉發數據的操作。

36、頭部:按照協議定義的格式封裝在數據上的協議功能數據和參數。

37、雙絞線:將兩根互相絕緣的導線按一定規格纏繞在一起,以便它們互相沖抵干擾,從而形成的通信介質。

38、光纖:爲實現數據通信,利用全反射原理傳輸光線的玻璃纖維載體。

39、IEEE 802.3 :IEEE 組織定義的以太網技術標準,即有線網絡標準。

40、IEEE 802.11 :IEEE 組織定義的無線局域網標準。

41、奇偶校驗:接收方對比接收的數據與原始數據時,檢測數據的二進制數位中 “1” 的奇偶個數是否相同,從而判斷數據與發送時是否一致的校驗方式。

42、校驗和:接收方對比接收的數據與原始數據的校驗和是否相同,判斷數據與發送時是否一致的校驗方式。

43、循環冗餘校驗:接收方通過多項式除法判斷數據與發送時是否一致的校驗方式。

44、共享型以太網:所有連網設備處在一個衝突域中,需要競爭發送資源的以太網環境。

45、二進制:逢 2 進位、只有 0 和 1 表示數字的計數系統。

46、十六進制:逢 16 進位、用 0 ~ F 表示數字的計數系統。

47、衝突域:通過共享媒介連接在一起的設備,共同構成的網絡區域。在這個區域內,同時只能一臺設備發送數據包。

48、交換型以太網:連網設備互相之間不需要競爭發送資源,而是分別與中心設備組成點到點連接的以太網環境。

49、MAC 地址:長度 48 位,固話在設備硬件上,用十六進制表示的數據鏈路層地址。

50、廣播域:在這個區域中,各個節點都可以收到其它節點發送的廣播數據包。

51、IPv4 :互聯網協議第 4 版,協議定義的地址空間已用完,但還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互聯網協議規範。

52、IPv6 :互聯網協議第 6 版,也就是新版互聯網協議,能提供比 IPv4 協議更廣泛的地址空間。

53、數據包分片:由於數據包大小超過了鏈路最大傳輸單元的限制,將一個完整的數據包分成多個數據包進行分散發送。

54、路由:是指路由器的路由表中用來標識路徑信息的條目,也指路由器利用路由條目轉發數據的操作。

55、路由表:路由設備中用來存放路由條目的數據表,路由設備依據路由表中的信息進行轉發判斷。

56、路由協議:定義路由設備之間如何交換路徑信息、交換何種信息,以及路由設備如何根據這些信息計算出去往各個網絡最佳路徑等選路操作相關事項的協議。

57、距離矢量路由協議:讓路由器之間交換與距離和方向相關的信息,讓各個路由器在鄰居提供的信息基礎上,計算出自己去往各個網絡最優路徑的路由協議。

58、鏈路狀態路由協議:讓路由器之間交換與網絡拓撲有關的信息,讓每臺設備依照收到的信息獨立計算出去往各個網絡最佳路徑的路由協議。

59、最長匹配原則:爲了提升地址匹配的準確性,在有多條路由匹配數據包的目的 IP 地址時,路由器會選擇掩碼位數最多的那條路由來轉發數據包。

60、掩碼:一種與 IPv4 地址長度相同,也是使用點分十進制表示法的編碼,作用是描述 IPv4 地址中網絡位的長度。

61、網絡位:IP 地址中用來表示設備所在網絡的地址位,位於 IP 地址的前面。

62、主機位:IP 地址中用來表示網絡中的編號的地址位,位於 IP 地址的後面。

63、有類編址:將 IP 地址通過前 4 位二進制數分爲 A 、B 、C 、D 等類別,並按照類別固定網絡位長度的編址方式。

64、無類編址:打破 IP 地址類別的限制,不以 IP 地址前幾位二進制數的取值來固定網絡位長度的編址地址。

65、單播:一對一的數據發送方式。

66、組播:通過多個節點共同加入一個感興趣組,實現一對多的數據發送方式。

67、ARP :全稱是地址解析協議,通過目的 IP 地址解析目的設備 MAC 地址。

68、TCP :全稱是傳輸控制協議,IP 網絡中傳輸層的主要協議之一,負責爲不同終端系統的應用進程之間提供面向連接的通信服務。

69、UDP :全稱是用戶數據報協議,IP 網絡中傳輸層的主要協議之一,負責爲不同終端系統的應用進程之間提供能力範圍內的通信服務。

70、端口號:取值範圍是 0 ~ 65535 ,傳輸層協議通過端口號來區分不同的應用層程序。端口號由 IANA 統一管理,分爲知名端口、註冊端口和動態端口。

71、知名端口:端口號範圍是 0 ~ 1023 ,這些端口用於特定的服務和應用層程序,使客戶端應用層程序能夠順利請求服務器的特定服務。

72、註冊端口:端口號範圍是 1024 ~ 49151 ,這些是分配給終端用戶應用層程序的端口號,主要針對用戶自行安裝的程序,而不是已經擁有了知名端口的應用層程序。當系統中沒有任何資源佔用這類端口時,客戶端就可以在這個範圍內動態選擇源端口。

73、動態端口:端口號範圍是 49152 ~ 65535 ,客戶端在開始連接服務器時,會動態選用某個端口做爲自己的源端口。

74、套接字:由 IP 地址和端口號組成的格式,能夠唯一標識一臺終端設備上的一個應用層協議。

75、TCP 連接:TCP 協議在開始傳輸用戶數據前,需要先建立連接。

76、三次握手:TCP 建立連接的過程中,客戶端和服務器之間的三次信息交互。

77、滑動窗口:TCP 協議使用的一項機制,讓接收方根據自己的接收能力,通知發送方調整發送速率。

78、服務器 - 客戶端模型:一種應用層協議模型,這種模型的應用程序是由專門的主機爲其它主機提供服務。

79、P2P 模型:一種應用層協議模型,這種模型的應用協議會在主機之間建立對等體連接,每臺主機身份對等,它們可以提供服務,也可以接受服務。

80、客戶端:在通信中請求並接受服務的主機。也常作爲客戶端程序或客戶端軟件的簡稱。

81、服務器:在通信中負責接受請求並聽提供服務的主機。

82、Telnet :由管理設備充當客戶端,向充當服務器的被管理設備建立連接,以對其實施遠程管理的應用層協議。

83、Shell :操作系統提供給用戶操作設備的接口。

84、SSH :由管理設備充當客戶端,向充當服務器的被管理設備建立安全連接,以對其實施安全遠程管理的應用層協議。

85、DHCP :全稱是動態主機配置協議,服務器通過這個協議向連接到網絡中的客戶端提供包含 IP 地址在內的配置數據。

86、DNS :全稱是域名服務的應用層協議,向請求解析域名 IP 地址的客戶端提供域名和地址解析服務。

87、Web :萬維網的簡稱,將設備相互連接起來,以將設備中的數據以超文本形式提供給請求方的網絡。

88、HTTP :全稱是超文本傳輸協議,客戶端可以通過與服務器之間建立的連接,來傳輸 Web 超文本信息的應用層協議。

89、SSL :全稱是安全套接字層,是網景公司開發的技術,在 TCP 與應用層協議之間插入一層,爲應用層提供額外的信息安全防護措施。

90、TLS :全稱是傳輸層安全,是 IETF 對 SSL 協議進行標準化的結果,與 SSL 差別不大,但不相互兼容。

91、HTTPS :全稱是安全的超文本傳輸協議,客戶端通過 SSL/TLS 與服務器之間建立安全的 HTTP 連接,以傳輸超文本信息。

92、用戶代理:在電子郵件的架構中,用戶代理指終端用戶用來收發郵件的電子郵件客戶端。

93、SMTP :全稱是簡單郵件傳輸協議,定義了郵件服務器之間相互傳輸郵件的標準與流程。

94、郵件訪問協議:定義了接收方用戶代理如何從郵件服務器獲取郵件的協議。

95、POP3 :全稱是郵局協議版本 3 ,定義了接收方用戶代理對接收方郵件服務器執行下載、刪除郵件等命令的流程及標準。

96、目錄:用來在文件系統中分類、分級存放文件,功能和 Windows 系統中的文件夾一樣。

97、啓動配置文件:設備管理員保存的配置狀態,設備在啓動時會將這種設備狀態加載到設備中。

98、VTY 接口 / 線路:全稱是虛擬類型終端接口 / 線路,提供遠程管理訪問的虛擬接口,當管理員通過 Telnet 或 SSH 協議對路由器執行遠程管理時,即需要通過 VTY 接口 / 線路連接到路由器上。

本文由 Readfog 進行 AMP 轉碼,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m57X1QTHNXcdkZORaCKb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