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務架構服務限流方案詳解

話說在 Spring Cloud Gateway 問世之前,Spring Cloud 的微服務世界裏,網關一定非 Netflix Zuul 莫屬。但是由於 Zuul 1.x 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阻塞式的 API,不支持 WebSocket 等,一直被人所詬病,而且 Zuul 升級新版本依賴於 Netflix 公司,經過幾次跳票之後,Spring 開源社區決定推出自己的網關組件,替代 Netflix Zuul。

從 18 年 6 月 Spring Cloud 發佈的 Finchley 版本開始,Spring Cloud Gateway 逐漸嶄露頭角,它基於 Spring 5.0、Spring Boot 2.0 和 Project Reactor 等技術開發,不僅支持響應式和無阻塞式的 API,而且支持 WebSocket,和 Spring 框架緊密集成。儘管 Zuul 後來也推出了 2.x 版本,在底層使用了異步無阻塞式的 API,大大改善了其性能,但是目前看來 Spring 並沒有打算繼續集成它的計劃。

根據官網的描述,Spring Cloud Gateway 的主要特性如下:

可以看出 Spring Cloud Gateway 可以很方便的和 Spring Cloud 生態中的其他組件進行集成(比如:斷路器和服務發現),而且提供了一套簡單易寫的 斷言Predicates,有的地方也翻譯成 謂詞)和 過濾器Filters)機制,可以對每個 路由Routes)進行特殊請求處理。

最近在項目中使用了 Spring Cloud Gateway,並在它的基礎上實現了一些高級特性,如限流和留痕,在網關的使用過程中遇到了不少的挑戰,於是趁着項目結束,抽點時間系統地學習並總結下。這篇文章主要學習限流技術,首先我會介紹一些常見的限流場景和限流算法,然後介紹一些關於限流的開源項目,學習別人是如何實現限流的,最後介紹我是如何在網關中實現限流的,並分享一些實現過程中的經驗和遇到的坑。

一、常見的限流場景

緩存降級 和 限流 被稱爲高併發、分佈式系統的三駕馬車,網關作爲整個分佈式系統中的第一道關卡,限流功能自然必不可少。通過限流,可以控制服務請求的速率,從而提高系統應對突發大流量的能力,讓系統更具彈性。限流有着很多實際的應用場景,比如雙十一的秒殺活動, 12306 的搶票等。

1.1 限流的對象

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對限流的概念可能感覺還是比較模糊,到底限流限的是什麼?顧名思義,限流就是限制流量,但這裏的流量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如果考慮各種不同的場景,限流是非常複雜的,而且和具體的業務規則密切相關,可以考慮如下幾種常見的場景: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根據不同的請求者和請求資源,可以組合出不同的限流規則。可以根據請求者的 IP 來進行限流,或者根據請求對應的用戶來限流,又或者根據某個特定的請求參數來限流。而限流的對象可以是請求的頻率,傳輸的速率,或者併發量等,其中最常見的兩個限流對象是請求頻率和併發量,他們對應的限流被稱爲 請求頻率限流(Request rate limiting)和 併發量限流(Concurrent requests limiting)。傳輸速率限流 在下載場景下比較常用,比如一些資源下載站會限制普通用戶的下載速度,只有購買會員才能提速,這種限流的做法實際上和請求頻率限流類似,只不過一個限制的是請求量的多少,一個限制的是請求數據報文的大小。這篇文章主要介紹請求頻率限流和併發量限流。

1.2 限流的處理方式

在系統中設計限流方案時,有一個問題值得設計者去仔細考慮,當請求者被限流規則攔截之後,我們該如何返回結果。一般我們有下面三種限流的處理方式:

最簡單的做法是拒絕服務,直接拋出異常,返回錯誤信息(比如返回 HTTP 狀態碼 429 Too Many Requests),或者給前端返回 302 重定向到一個錯誤頁面,提示用戶資源沒有了或稍後再試。但是對於一些比較重要的接口不能直接拒絕,比如秒殺、下單等接口,我們既不希望用戶請求太快,也不希望請求失敗,這種情況一般會將請求放到一個消息隊列中排隊等待,消息隊列可以起到削峯和限流的作用。第三種處理方式是服務降級,當觸發限流條件時,直接返回兜底數據,比如查詢商品庫存的接口,可以默認返回有貨。

1.3 限流的架構

針對不同的系統架構,需要使用不同的限流方案。如下圖所示,服務部署的方式一般可以分爲單機模式和集羣模式:

單機模式的限流非常簡單,可以直接基於內存就可以實現,而集羣模式的限流必須依賴於某個 “中心化” 的組件,比如網關或 Redis,從而引出兩種不同的限流架構:網關層限流 和 中間件限流

網關作爲整個分佈式系統的入口,承擔了所有的用戶請求,所以在網關中進行限流是最合適不過的。網關層限流有時也被稱爲 接入層限流。除了我們使用的 Spring Cloud Gateway,最常用的網關層組件還有 Nginx,可以通過它的 ngx_http_limit_req_module 模塊,使用 limit_conn_zone、limit_req_zone、limit_rate 等指令很容易的實現併發量限流、請求頻率限流和傳輸速率限流。這裏不對 Nginx 作過多的說明,關於這幾個指令的詳細信息可以 參考 Nginx 的官方文檔。

另一種限流架構是中間件限流,可以將限流的邏輯下沉到服務層。但是集羣中的每個服務必須將自己的流量信息統一彙總到某個地方供其他服務讀取,一般來說用 Redis 的比較多,Redis 提供的過期特性和 lua 腳本執行非常適合做限流。除了 Redis 這種中間件,還有很多類似的分佈式緩存系統都可以使用,如 Hazelcast、Apache Ignite、Infinispan 等。

我們可以更進一步擴展上面的架構,將網關改爲集羣模式,雖然這還是網關層限流架構,但是由於網關變成了集羣模式,所以網關必須依賴於中間件進行限流,這和上面討論的中間件限流沒有區別。

二、常見的限流算法

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知道限流可以分爲請求頻率限流和併發量限流,根據系統架構的不同,又可以分爲網關層限流和分佈式限流。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下,我們需要採用不同的限流算法。這一節將介紹一些主流的限流算法。

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利用池化技術也可以達到限流的目的,比如線程池或連接池,但這不是本文的重點。

2.1 固定窗口算法(Fixed Window)

固定窗口算法是一種最簡單的限流算法,它根據限流的條件,將請求時間映射到一個時間窗口,再使用計數器累加訪問次數。譬如限流條件爲每分鐘 5 次,那麼就按照分鐘爲單位映射時間窗口,假設一個請求時間爲 11:00:45,時間窗口就是 11:00:00 ~ 11:00:59,在這個時間窗口內設定一個計數器,每來一個請求計數器加一,當這個時間窗口的計數器超過 5 時,就觸發限流條件。當請求時間落在下一個時間窗口內時(11:01:00 ~ 11:01:59),上一個窗口的計數器失效,當前的計數器清零,重新開始計數。

計數器算法非常容易實現,在單機場景下可以使用 AtomicLongLongAdder 或 Semaphore 來實現計數,而在分佈式場景下可以通過 Redis 的 INCR 和 EXPIRE 等命令並結合 EVAL 或 lua 腳本來實現,Redis 官網提供了幾種簡單的實現方式。無論是請求頻率限流還是併發量限流都可以使用這個算法。

不過這個算法的缺陷也比較明顯,那就是存在嚴重的臨界問題。由於每過一個時間窗口,計數器就會清零,這使得限流效果不夠平滑,惡意用戶可以利用這個特點繞過我們的限流規則。如下圖所示,我們的限流條件本來是每分鐘 5 次,但是惡意用戶在 11:00:00 ~ 11:00:59 這個時間窗口的後半分鐘發起 5 次請求,接下來又在 11:01:00 ~ 11:01:59 這個時間窗口的前半分鐘發起 5 次請求,這樣我們的系統就在 1 分鐘內承受了 10 次請求。(圖片來源)

2.2 滑動窗口算法(Rolling Window 或 Sliding Window)

爲了解決固定窗口算法的臨界問題,可以將時間窗口劃分成更小的時間窗口,然後隨着時間的滑動刪除相應的小窗口,而不是直接滑過一個大窗口,這就是滑動窗口算法。我們爲每個小時間窗口都設置一個計數器,大時間窗口的總請求次數就是每個小時間窗口的計數器的和。如下圖所示,我們的時間窗口是 5 秒,可以按秒進行劃分,將其劃分成 5 個小窗口,時間每過一秒,時間窗口就滑過一秒:(圖片來源)

每次處理請求時,都需要計算所有小時間窗口的計數器的和,考慮到性能問題,劃分的小時間窗口不宜過多,譬如限流條件是每小時 N 個,可以按分鐘劃分爲 60 個窗口,而不是按秒劃分成 3600 個。當然如果不考慮性能問題,劃分粒度越細,限流效果就越平滑。相反,如果劃分粒度越粗,限流效果就越不精確,出現臨界問題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當劃分粒度爲 1 時,滑動窗口算法就退化成了固定窗口算法。由於這兩種算法都使用了計數器,所以也被稱爲 計數器算法(Counters)

進一步思考我們發現,如果劃分粒度最粗,也就是隻有一個時間窗口時,滑動窗口算法退化成了固定窗口算法;那如果我們把劃分粒度調到最細,又會如何呢?那麼怎樣才能讓劃分的時間窗口最細呢?時間窗口細到一定地步時,意味着每個時間窗口中只能容納一個請求,這樣我們可以省略計數器,只記錄每個請求的時間,然後統計一段時間內的請求數有多少個即可。具體的實現可以參考 這裏的 Redis sorted set 技巧 和 這裏的 Sliding window log 算法。

2.3 漏桶算法(Leaky Bucket)

除了計數器算法,另一個很自然的限流思路是將所有的請求緩存到一個隊列中,然後按某個固定的速度慢慢處理,這其實就是漏桶算法(Leaky Bucket)。漏桶算法假設將請求裝到一個桶中,桶的容量爲 M,當桶滿時,請求被丟棄。在桶的底部有一個洞,桶中的請求像水一樣按固定的速度(每秒 r 個)漏出來。我們用下面這個形象的圖來表示漏桶算法:(圖片來源)

桶的上面是個水龍頭,我們的請求從水龍頭流到桶中,水龍頭流出的水速不定,有時快有時慢,這種忽快忽慢的流量叫做 Bursty flow。如果桶中的水滿了,多餘的水就會溢出去,相當於請求被丟棄。從桶底部漏出的水速是固定不變的,可以看出漏桶算法可以平滑請求的速率。

漏桶算法可以通過一個隊列來實現,如下圖所示:

當請求到達時,不直接處理請求,而是將其放入一個隊列,然後另一個線程以固定的速率從隊列中讀取請求並處理,從而達到限流的目的。注意的是這個隊列可以有不同的實現方式,比如設置請求的存活時間,或將隊列改造成 PriorityQueue,根據請求的優先級排序而不是先進先出。當然隊列也有滿的時候,如果隊列已經滿了,那麼請求只能被丟棄了。漏桶算法有一個缺陷,在處理突發流量時效率很低,於是人們又想出了下面的令牌桶算法。

2.4 令牌桶算法(Token Bucket)

令牌桶算法(Token Bucket)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一種限流算法,它的基本思想由兩部分組成:生成令牌 和 消費令牌

令牌桶算法的圖示如下:(圖片來源)

在上面的圖中,我們將請求放在一個緩衝隊列中,可以看出這一部分的邏輯和漏桶算法幾乎一模一樣,只不過在處理請求上,一個是以固定速率處理,一個是從桶中獲取令牌後才處理。

仔細思考就會發現,令牌桶算法有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就是桶大小的設置,正是這個參數可以讓令牌桶算法具備處理突發流量的能力。譬如將桶大小設置爲 100,生成令牌的速度設置爲每秒 10 個,那麼在系統空閒一段時間的之後(桶中令牌一直沒有消費,慢慢的會被裝滿),突然來了 50 個請求,這時系統可以直接按每秒 50 個的速度處理,隨着桶中的令牌很快用完,處理速度又會慢慢降下來,和生成令牌速度趨於一致。這是令牌桶算法和漏桶算法最大的區別,漏桶算法無論來了多少請求,只會一直以每秒 10 個的速度進行處理。當然,處理突發流量雖然提高了系統性能,但也給系統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如果桶大小設置不合理,突發的大流量可能會直接壓垮系統。

通過上面對令牌桶的原理分析,一般會有兩種不同的實現方式。第一種方式是啓動一個內部線程,不斷的往桶中添加令牌,處理請求時從桶中獲取令牌,和上面圖中的處理邏輯一樣。第二種方式不依賴於內部線程,而是在每次處理請求之前先實時計算出要填充的令牌數並填充,然後再從桶中獲取令牌。下面是第二種方式的一種經典實現,其中 capacity 表示令牌桶大小,refillTokensPerOneMillis 表示填充速度,每毫秒填充多少個,availableTokens 表示令牌桶中還剩多少個令牌,lastRefillTimestamp 表示上一次填充時間。

public class TokenBucket {
    private final long capacity;
    private final double refillTokensPerOneMillis;
    private double availableTokens;
    private long lastRefillTimestamp;
    public TokenBucket(long capacity, long refillTokens, long refillPeriodMillis) {
        this.capacity = capacity;
        this.refillTokensPerOneMillis = (double) refillTokens / (double) refillPeriodMillis;
        this.availableTokens = capacity;
        this.lastRefillTimestamp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synchronized public boolean tryConsume(int numberTokens) {
        refill();
        if (availableTokens < numberTokens) {
            return false;
        } else {
            availableTokens -= numberTokens;
            return true;
        }
    }
    private void refill() {
        long currentTimeMillis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if (currentTimeMillis > lastRefillTimestamp) {
            long millisSinceLastRefill = currentTimeMillis - lastRefillTimestamp;
            double refill = millisSinceLastRefill * refillTokensPerOneMillis;
            this.availableTokens = Math.min(capacity, availableTokens + refill);
            this.lastRefillTimestamp = currentTimeMillis;
        }
    }
}

可以像下面這樣創建一個令牌桶(桶大小爲 100,且每秒生成 100 個令牌):

TokenBucket limiter = new TokenBucket(100, 100, 1000);

從上面的代碼片段可以看出,令牌桶算法的實現非常簡單也非常高效,僅僅通過幾個變量的運算就實現了完整的限流功能。核心邏輯在於 refill() 這個方法,在每次消費令牌時,計算當前時間和上一次填充的時間差,並根據填充速度計算出應該填充多少令牌。在重新填充令牌後,再判斷請求的令牌數是否足夠,如果不夠,返回 false,如果足夠,則減去令牌數,並返回 true。

在實際的應用中,往往不會直接使用這種原始的令牌桶算法,一般會在它的基礎上作一些改進,比如,填充速率支持動態調整,令牌總數支持透支,基於 Redis 支持分佈式限流等,不過總體來說還是符合令牌桶算法的整體框架,我們在後面學習一些開源項目時對此會有更深的體會。

三、一些開源項目

有很多開源項目中都實現了限流的功能,這一節通過一些開源項目的學習,瞭解限流是如何實現的。

3.1 Guava 的 RateLimiter

Google Guava 是一個強大的核心庫,包含了很多有用的工具類,例如:集合、緩存、併發庫、字符串處理、I/O 等等。其中在併發庫中,Guava 提供了兩個和限流相關的類:RateLimiter 和 SmoothRateLimiter。Guava 的 RateLimiter 基於令牌桶算法實現,不過在傳統的令牌桶算法基礎上做了點改進,支持兩種不同的限流方式:平滑突發限流(SmoothBursty) 和 平滑預熱限流(SmoothWarmingUp)

下面的方法可以創建一個平滑突發限流器(SmoothBursty):

RateLimiter limiter = RateLimiter.create(5);

RateLimiter.create(5) 表示這個限流器容量爲 5,並且每秒生成 5 個令牌,也就是每隔 200 毫秒生成一個。我們可以使用 limiter.acquire() 消費令牌,如果桶中令牌足夠,返回 0,如果令牌不足,則阻塞等待,並返回等待的時間。我們連續請求幾次:

System.out.println(limiter.acquire());
System.out.println(limiter.acquire());
System.out.println(limiter.acquire());
System.out.println(limiter.acquire());

輸出結果如下:

0.0
0.198239
0.196083
0.200609

可以看出限流器創建之後,初始會有一個令牌,然後每隔 200 毫秒生成一個令牌,所以第一次請求直接返回 0,後面的請求都會阻塞大約 200 毫秒。另外,SmoothBursty 還具有應對突發的能力,而且 還允許消費未來的令牌,比如下面的例子:

RateLimiter limiter = RateLimiter.create(5);
System.out.println(limiter.acquire(10));
System.out.println(limiter.acquire(1));
System.out.println(limiter.acquire(1));

會得到類似下面的輸出:

0.0
1.997428
0.192273
0.200616

限流器創建之後,初始令牌只有一個,但是我們請求 10 個令牌竟然也通過了,只不過看後面請求發現,第二次請求花了 2 秒左右的時間把前面的透支的令牌給補上了。

Guava 支持的另一種限流方式是平滑預熱限流器(SmoothWarmingUp),可以通過下面的方法創建:

RateLimiter limiter = RateLimiter.create(2, 3, TimeUnit.SECONDS);
System.out.println(limiter.acquire(1));
System.out.println(limiter.acquire(1));
System.out.println(limiter.acquire(1));
System.out.println(limiter.acquire(1));
System.out.println(limiter.acquire(1));

第一個參數還是每秒創建的令牌數量,這裏是每秒 2 個,也就是每 500 毫秒生成一個,後面的參數表示從冷啓動速率過渡到平均速率的時間間隔,也就是所謂的熱身時間間隔(warm up period)。我們看下輸出結果:

0.0
1.329289
0.994375
0.662888
0.501287

第一個請求還是立即得到令牌,但是後面的請求和上面平滑突發限流就完全不一樣了,按理來說 500 毫秒就會生成一個令牌,但是我們發現第二個請求卻等了 1.3s,而不是 0.5s,後面第三個和第四個請求也等了一段時間。不過可以看出,等待時間在慢慢的接近 0.5s,直到第五個請求等待時間纔開始變得正常。從第一個請求到第五個請求,這中間的時間間隔就是熱身階段,可以算出熱身的時間就是我們設置的 3 秒。

3.2 Bucket4j

Bucket4j 是一個基於令牌桶算法實現的強大的限流庫,它不僅支持單機限流,還支持通過諸如 Hazelcast、Ignite、Coherence、Infinispan 或其他兼容 JCache API (JSR 107) 規範的分佈式緩存實現分佈式限流。

在使用 Bucket4j 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了解 Bucket4j 中的幾個核心概念:

Bucket 接口代表了令牌桶的具體實現,也是我們操作的入口。它提供了諸如 tryConsume 和 tryConsumeAndReturnRemaining 這樣的方法供我們消費令牌。可以通過下面的構造方法來創建 Bucket

Bucket bucket = Bucket4j.builder().addLimit(limit).build();
if(bucket.tryConsume(1)) {
    System.out.println("ok");
} else {
    System.out.println("error");
}

Bandwidth 的意思是帶寬,可以理解爲限流的規則。Bucket4j 提供了兩種方法來創建 Bandwidth:simple 和 classic。下面是 simple 方式創建的 Bandwidth,表示桶大小爲 10,填充速度爲每分鐘 10 個令牌:

Bandwidth limit = Bandwidth.simple(10, Duration.ofMinutes(1));

simple 方式桶大小和填充速度是一樣的,classic 方式更靈活一點,可以自定義填充速度,下面的例子表示桶大小爲 10,填充速度爲每分鐘 5 個令牌:

Refill filler = Refill.greedy(5, Duration.ofMinutes(1));
Bandwidth limit = Bandwidth.classic(10, filler);

其中,Refill 用於填充令牌桶,可以通過它定義填充速度,Bucket4j 有兩種填充令牌的策略:間隔策略(intervally) 和 貪婪策略(greedy)。在上面的例子中我們使用的是貪婪策略,如果使用間隔策略可以像下面這樣創建 Refill

Refill filler = Refill.intervally(5, Duration.ofMinutes(1));

所謂間隔策略指的是每隔一段時間,一次性的填充所有令牌,比如上面的例子,會每隔一分鐘,填充 5 個令牌,如下所示:

而貪婪策略會盡可能貪婪的填充令牌,同樣是上面的例子,會將一分鐘劃分成 5 個更小的時間單元,每隔 12 秒,填充 1 個令牌,如下所示:

在瞭解了 Bucket4j 中的幾個核心概念之後,我們再來看看官網介紹的一些特性:

Bucket4j 提供了豐富的文檔,推薦在使用 Bucket4j 之前,先把官方文檔中的 基本用法 和 高級特性 仔細閱讀一遍。另外,關於 Bucket4j 的使用,推薦這篇文章 Rate limiting Spring MVC endpoints with bucket4j,這篇文章詳細的講解了如何在 Spring MVC 中使用攔截器和 Bucket4j 打造業務無侵入的限流方案,另外還講解了如何使用 Hazelcast 實現分佈式限流;另外,Rate Limiting a Spring API Using Bucket4j 這篇文章也是一份很好的入門教程,介紹了 Bucket4j 的基礎知識,在文章的最後還提供了 Spring Boot Starter 的集成方式,結合 Spring Boot Actuator 很容易將限流指標集成到監控系統中。

和 Guava 的限流器相比,Bucket4j 的功能顯然要更勝一籌,畢竟 Guava 的目的只是用作通用工具類,而不是用於限流的。使用 Bucket4j 基本上可以滿足我們的大多數要求,不僅支持單機限流和分佈式限流,而且可以很好的集成監控,搭配 Prometheus 和 Grafana 簡直完美。值得一提的是,有很多開源項目譬如 JHipster API Gateway 就是使用 Bucket4j 來實現限流的。

Bucket4j 唯一不足的地方是它只支持請求頻率限流,不支持併發量限流,另外還有一點,雖然 Bucket4j 支持分佈式限流,但它是基於 Hazelcast 這樣的分佈式緩存系統實現的,不能使用 Redis,這在很多使用 Redis 作緩存的項目中就很不爽,所以我們還需要在開源的世界裏繼續探索。

3.3 Resilience4j

Resilience4j 是一款輕量級、易使用的高可用框架。用過 Spring Cloud 早期版本的同學肯定都聽過 Netflix Hystrix,Resilience4j 的設計靈感就來自於它。自從 Hystrix 停止維護之後,官方也推薦大家使用 Resilience4j 來代替 Hystrix。

Resilience4j 的底層採用 Vavr,這是一個非常輕量級的 Java 函數式庫,使得 Resilience4j 非常適合函數式編程。Resilience4j 以裝飾器模式提供對函數式接口或 lambda 表達式的封裝,提供了一波高可用機制:重試(Retry)熔斷(Circuit Breaker)限流(Rate Limiter)限時(Timer Limiter)隔離(Bulkhead)緩存(Caceh) 和 降級(Fallback)。我們重點關注這裏的兩個功能:限流(Rate Limiter) 和 隔離(Bulkhead),Rate Limiter 是請求頻率限流,Bulkhead 是併發量限流。

Resilience4j 提供了兩種限流的實現:SemaphoreBasedRateLimiter 和 AtomicRateLimiterSemaphoreBasedRateLimiter 基於信號量實現,用戶的每次請求都會申請一個信號量,並記錄申請的時間,申請通過則允許請求,申請失敗則限流,另外有一個內部線程會定期掃描過期的信號量並釋放,很顯然這是令牌桶的算法。AtomicRateLimiter 和上面的經典實現類似,不需要額外的線程,在處理每次請求時,根據距離上次請求的時間和生成令牌的速度自動填充。關於這二者的區別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Rate Limiter Internals in Resilience4j。

Resilience4j 也提供了兩種隔離的實現:SemaphoreBulkhead 和 ThreadPoolBulkhead,通過信號量或線程池控制請求的併發數,具體的用法參考官方文檔,這裏不再贅述。

下面是一個同時使用限流和隔離的例子:

// 創建一個 Bulkhead,最大併發量爲 150
BulkheadConfig bulkheadConfig = BulkheadConfig.custom()
    .maxConcurrentCalls(150)
    .maxWaitTime(100)
    .build();
Bulkhead bulkhead = Bulkhead.of("backendName", bulkheadConfig);
// 創建一個 RateLimiter,每秒允許一次請求
RateLimiterConfig rateLimiterConfig = RateLimiterConfig.custom()
    .timeoutDuration(Duration.ofMillis(100))
    .limitRefreshPeriod(Duration.ofSeconds(1))
    .limitForPeriod(1)
    .build();
RateLimiter rateLimiter = RateLimiter.of("backendName", rateLimiterConfig);
// 使用 Bulkhead 和 RateLimiter 裝飾業務邏輯
Supplier<String> supplier = () -> backendService.doSomething();
Supplier<String> decoratedSupplier = Decorators.ofSupplier(supplier)
  .withBulkhead(bulkhead)
  .withRateLimiter(rateLimiter)
  .decorate();
// 調用業務邏輯
Try<String> try = Try.ofSupplier(decoratedSupplier);
assertThat(try.isSuccess()).isTrue();

Resilience4j 在功能特性上比 Bucket4j 強大不少,而且還支持併發量限流。不過最大的遺憾是,Resilience4j 不支持分佈式限流。

3.4 其他

網上還有很多限流相關的開源項目,不可能一一介紹,這裏列出來的只是冰山之一角:

可以看出,限流技術在實際項目中應用非常廣泛,大家對實現自己的限流算法樂此不疲,新算法和新實現層出不窮。但是找來找去,目前還沒有找到一款開源項目完全滿足我的需求。

我的需求其實很簡單,需要同時滿足兩種不同的限流場景:請求頻率限流和併發量限流,並且能同時滿足兩種不同的限流架構:單機限流和分佈式限流。下面我們就開始在 Spring Cloud Gateway 中實現這幾種限流,通過前面介紹的那些項目,我們取長補短,基本上都能用比較成熟的技術實現,只不過對於最後一種情況,分佈式併發量限流,網上沒有搜到現成的解決方案,在和同事討論了幾個晚上之後,想出一種新型的基於雙窗口滑動的限流算法,我在這裏拋磚引玉,歡迎大家批評指正,如果大家有更好的方法,也歡迎討論。

四、在網關中實現限流

在文章一開始介紹 Spring Cloud Gateway 的特性時,我們注意到其中有一條 Request Rate Limiting,說明網關自帶了限流的功能,但是 Spring Cloud Gateway 自帶的限流有很多限制,譬如不支持單機限流,不支持併發量限流,而且它的請求頻率限流也是不盡人意,這些都需要我們自己動手來解決。

4.1 實現單機請求頻率限流

Spring Cloud Gateway 中定義了關於限流的一個接口 RateLimiter,如下:

public interface RateLimiter<C> extends StatefulConfigurable<C> {
    Mono<RateLimiter.Response> isAllowed(String routeId, String id);
}

這個接口就一個方法 isAllowed,第一個參數 routeId 表示請求路由的 ID,根據 routeId 可以獲取限流相關的配置,第二個參數 id 表示要限流的對象的唯一標識,可以是用戶名,也可以是 IP,或者其他的可以從 ServerWebExchange 中得到的信息。我們看下 RequestRateLimiterGatewayFilterFactory 中對 isAllowed 的調用邏輯:

@Override
public GatewayFilter apply(Config config) {
    // 從配置中得到 KeyResolver
    KeyResolver resolver = getOrDefault(config.keyResolver, defaultKeyResolver);
    // 從配置中得到 RateLimiter
    RateLimiter<Object> limiter = getOrDefault(config.rateLimiter,
            defaultRateLimiter);
    boolean denyEmpty = getOrDefault(config.denyEmptyKey, this.denyEmptyKey);
    HttpStatusHolder emptyKeyStatus = HttpStatusHolder
            .parse(getOrDefault(config.emptyKeyStatus, this.emptyKeyStatusCode));
    return (exchange, chain) -> resolver.resolve(exchange).defaultIfEmpty(EMPTY_KEY)
            .flatMap(key -> {
                // 通過 KeyResolver 得到 key,作爲唯一標識 id 傳入 isAllowed() 方法
                if (EMPTY_KEY.equals(key)) {
                    if (denyEmpty) {
                        setResponseStatus(exchange, emptyKeyStatus);
                        return exchange.getResponse().setComplete();
                    }
                    return chain.filter(exchange);
                }
                // 獲取當前路由 ID,作爲 routeId 參數傳入 isAllowed() 方法
                String routeId = config.getRouteId();
                if (routeId == null) {
                    Route route = exchange
                            .getAttribute(ServerWebExchangeUtils.GATEWAY_ROUTE_ATTR);
                    routeId = route.getId();
                }
                return limiter.isAllowed(routeId, key).flatMap(response -> {
                    for (Map.Entry<String, String> header : response.getHeaders()
                            .entrySet()) {
                        exchange.getResponse().getHeaders().add(header.getKey(),
                                header.getValue());
                    }
                    // 請求允許,直接走到下一個 filter
                    if (response.isAllowed()) {
                        return chain.filter(exchange);
                    }
                    // 請求被限流,返回設置的 HTTP 狀態碼(默認是 429)
                    setResponseStatus(exchange, config.getStatusCode());
                    return exchange.getResponse().setComplete();
                });
            });
}

從上面的邏輯可以看出,通過實現 KeyResolver 接口的 resolve 方法就可以自定義要限流的對象了。

public interface KeyResolver {
    Mono<String> resolve(ServerWebExchange exchange);
}

比如下面的 HostAddrKeyResolver 可以根據 IP 來限流:

public class HostAddrKeyResolver implements KeyResolver {
    @Override
    public Mono<String> resolve(ServerWebExchange exchange) {
        return Mono.just(exchange.getRequest().getRemoteAddress().getAddress().getHostAddress());
    }
}

我們繼續看 Spring Cloud Gateway 的代碼發現,RateLimiter 接口只提供了一個實現類 RedisRateLimiter

很顯然是基於 Redis 實現的限流,雖說通過 Redis 也可以實現單機限流,但是總感覺有些大材小用,而且對於那些沒有 Redis 的環境很不友好。所以,我們要實現真正的本地限流。

我們從 Spring Cloud Gateway 的 pull request 中發現了一個新特性 Feature/local-rate-limiter,而且看提交記錄,這個新特性很有可能會合併到 3.0.0 版本中。我們不妨來看下這個 local-rate-limiter 的實現:LocalRateLimiter.java,可以看出它是基於 Resilience4j 實現的:

public Mono<Response> isAllowed(String routeId, String id) {
    Config routeConfig = loadConfiguration(routeId);
    // How many requests per second do you want a user to be allowed to do?
    int replenishRate = routeConfig.getReplenishRate();
    // How many seconds for a token refresh?
    int refreshPeriod = routeConfig.getRefreshPeriod();
    // How many tokens are requested per request?
    int requestedTokens = routeConfig.getRequestedTokens();
    final io.github.resilience4j.ratelimiter.RateLimiter rateLimiter = RateLimiterRegistry
            .ofDefaults()
            .rateLimiter(id, createRateLimiterConfig(refreshPeriod, replenishRate));
    final boolean allowed = rateLimiter.acquirePermission(requestedTokens);
    final Long tokensLeft = (long) rateLimiter.getMetrics().getAvailablePermissions();
    Response response = new Response(allowed, getHeaders(routeConfig, tokensLeft));
    return Mono.just(response);
}

有意思的是,這個類 還有一個早期版本,是基於 Bucket4j 實現的:

public Mono<Response> isAllowed(String routeId, String id) {
    Config routeConfig = loadConfiguration(routeId);
    // How many requests per second do you want a user to be allowed to do?
    int replenishRate = routeConfig.getReplenishRate();
    // How much bursting do you want to allow?
    int burstCapacity = routeConfig.getBurstCapacity();
    // How many tokens are requested per request?
    int requestedTokens = routeConfig.getRequestedTokens();
    final Bucket bucket = bucketMap.computeIfAbsent(id,
            (key) -> createBucket(replenishRate, burstCapacity));
    final boolean allowed = bucket.tryConsume(requestedTokens);
    Response response = new Response(allowed,
            getHeaders(routeConfig, bucket.getAvailableTokens()));
    return Mono.just(response);
}

實現方式都是類似的,在上面對 Bucket4j 和 Resilience4j 已經作了比較詳細的介紹,這裏不再贅述。不過從這裏也可以看出 Spring 生態圈對 Resilience4j 是比較看好的,我們也可以將其引入到我們的項目中。

4.2 實現分佈式請求頻率限流

上面介紹瞭如何實現單機請求頻率限流,接下來再看下分佈式請求頻率限流。這個就比較簡單了,因爲上面說了,Spring Cloud Gateway 自帶了一個限流實現,就是 RedisRateLimiter,可以用於分佈式限流。它的實現原理依然是基於令牌桶算法的,不過實現邏輯是放在一段 lua 腳本中的,我們可以在 src/main/resources/META-INF/scripts 目錄下找到該腳本文件 request_rate_limiter.lua

local tokens_key = KEYS[1]
local timestamp_key = KEYS[2]
local rate = tonumber(ARGV[1])
local capacity = tonumber(ARGV[2])
local now = tonumber(ARGV[3])
local requested = tonumber(ARGV[4]) 
local fill_time = capacity/rate
local ttl = math.floor(fill_time*2)
local last_tokens = tonumber(redis.call("get", tokens_key))
if last_tokens == nil then
  last_tokens = capacity
end
local last_refreshed = tonumber(redis.call("get", timestamp_key))
if last_refreshed == nil then
  last_refreshed = 0
end
local delta = math.max(0, now-last_refreshed)
local filled_tokens = math.min(capacity, last_tokens+(delta*rate))
local allowed = filled_tokens >= requested
local new_tokens = filled_tokens
local allowed_num = 0
if allowed then
  new_tokens = filled_tokens - requested
  allowed_num = 1
end
if ttl > 0 then
  redis.call("setex", tokens_key, ttl, new_tokens)
  redis.call("setex", timestamp_key, ttl, now)
end
return { allowed_num, new_tokens }

這段代碼和上面介紹令牌桶算法時用 Java 實現的那段經典代碼幾乎是一樣的。這裏使用 lua 腳本,主要是利用了 Redis 的單線程特性,以及執行 lua 腳本的原子性,避免了併發訪問時可能出現請求量超出上限的現象。想象目前令牌桶中還剩 1 個令牌,此時有兩個請求同時到來,判斷令牌是否足夠也是同時的,兩個請求都認爲還剩 1 個令牌,於是兩個請求都被允許了。

有兩種方式來配置 Spring Cloud Gateway 自帶的限流。第一種方式是通過配置文件,比如下面所示的代碼,可以對某個 route 進行限流:

spring:
  cloud:
    gateway:
      routes:
      - id: test
        uri: http://httpbin.org:80/get
        filters:
        - name: RequestRateLimiter
          args:
            key-resolver: '#{@hostAddrKeyResolver}'
            redis-rate-limiter.replenishRate: 1
            redis-rate-limiter.burstCapacity: 3

其中,key-resolver 使用 SpEL 表達式 #{@beanName} 從 Spring 容器中獲取 hostAddrKeyResolver 對象,burstCapacity 表示令牌桶的大小,replenishRate 表示每秒往桶中填充多少個令牌,也就是填充速度。

第二種方式是通過下面的代碼來配置:

@Bean
public RouteLocator myRoutes(RouteLocatorBuilder builder) {
  return builder.routes()
    .route(p -> p
      .path("/get")
      .filters(filter -> filter.requestRateLimiter()
        .rateLimiter(RedisRateLimiter.class, rl -> rl.setBurstCapacity(3).setReplenishRate(1)).and())
      .uri("http://httpbin.org:80"))
    .build();
}

這樣就可以對某個 route 進行限流了。但是這裏有一點要注意,Spring Cloud Gateway 自帶的限流器有一個很大的坑,replenishRate 不支持設置小數,也就是說往桶中填充的 token 的速度最少爲每秒 1 個,所以,如果我的限流規則是每分鐘 10 個請求(按理說應該每 6 秒填充一次,或每秒填充 1/6 個 token),這種情況 Spring Cloud Gateway 就沒法正確的限流。網上也有人提了 issue,support greater than a second resolution for the rate limiter,但還沒有得到解決。

4.3 實現單機併發量限流

上面學習 Resilience4j 的時候,我們提到了 Resilience4j 的一個功能特性,叫 隔離(Bulkhead)。Bulkhead 這個單詞的意思是船的艙壁,利用艙壁可以將不同的船艙隔離起來,這樣如果一個船艙破損進水,那麼只損失這一個船艙,其它船艙可以不受影響。借鑑造船行業的經驗,這種模式也被引入到軟件行業,我們把它叫做 艙壁模式(Bulkhead pattern)。艙壁模式一般用於服務隔離,對於一些比較重要的系統資源,如 CPU、內存、連接數等,可以爲每個服務設置各自的資源限制,防止某個異常的服務把系統的所有資源都消耗掉。這種服務隔離的思想同樣可以用來做併發量限流。

正如前文所述,Resilience4j 提供了兩種 Bulkhead 的實現:SemaphoreBulkhead 和 ThreadPoolBulkhead,這也正是艙壁模式常見的兩種實現方案:一種是帶計數的信號量,一種是固定大小的線程池。考慮到多線程場景下的線程切換成本,默認推薦使用信號量。

在操作系統基礎課程中,我們學習過兩個名詞:互斥量(Mutex) 和 信號量(Semaphores)。互斥量用於線程的互斥,它和臨界區有點相似,只有擁有互斥對象的線程纔有訪問資源的權限,由於互斥對象只有一個,因此任何情況下只會有一個線程在訪問此共享資源,從而保證了多線程可以安全的訪問和操作共享資源。而信號量是用於線程的同步,這是由荷蘭科學家 E.W.Dijkstra 提出的概念,它和互斥量不同,信號允許多個線程同時使用共享資源,但是它同時設定了訪問共享資源的線程最大數目,從而可以進行併發量控制。

下面是使用信號量限制併發訪問的一個簡單例子:

public class SemaphoreTest {
    private static ExecutorService threadPool =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100);
    private static Semaphore semaphore = new Semaphore(10);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or (int i = 0; i < 100; i++) {
            threadPool.execute(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try {
                        semaphore.acquire();
                        System.out.println("Request processing ...");
                        semaphore.release();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
                    }
                }
            });
        }
        threadPool.shutdown();
    }
}

這裏我們創建了 100 個線程同時執行,但是由於信號量計數爲 10,所以同時只能有 10 個線程在處理請求。說到計數,實際上,在 Java 裏除了 Semaphore 還有很多類也可以用作計數,比如 AtomicLong 或 LongAdder,這在併發量限流中非常常見,只是無法提供像信號量那樣的阻塞能力:

public class AtomicLongTest {
    private static ExecutorService threadPool =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100);
    private static AtomicLong atomic = new AtomicLong();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or (int i = 0; i < 100; i++) {
            threadPool.execute(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try {
                        if(atomic.incrementAndGet() > 10) {
                            System.out.println("Request rejected ...");
                            return;
                        }
                        System.out.println("Request processing ...");
                        atomic.decrementAndGet();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
                    }
                }
            });
        }
        threadPool.shutdown();
    }
}

4.4 實現分佈式併發量限流

通過在單機實現併發量限流,我們掌握了幾種常用的手段:信號量、線程池、計數器,這些都是單機上的概念。那麼稍微拓展下,如果能實現分佈式信號量、分佈式線程池、分佈式計數器,那麼實現分佈式併發量限流不就易如反掌了嗎?

關於分佈式線程池,是我自己杜撰的詞,在網上並沒有找到類似的概念,比較接近的概念是資源調度和分發,但是又感覺不像,這裏直接忽略吧。

關於分佈式信號量,還真有這樣的東西,比如 Apache Ignite 就提供了 IgniteSemaphore 用於創建分佈式信號量,它的使用方式和 Semaphore 非常類似,參考這裏。使用 Redis 的 ZSet 也可以實現分佈式信號量,比如 這篇博客介紹的方法,還有《Redis in Action》這本電子書中也提到了這樣的例子,教你如何實現 Counting semaphores。另外,Redisson 也實現了基於 Redis 的分佈式信號量 RSemaphore,用法也和 Semaphore 類似。使用分佈式信號量可以很容易實現分佈式併發量限流,實現方式和上面的單機併發量限流幾乎是一樣的。

最後,關於分佈式計數器,實現方案也是多種多樣。比如使用 Redis 的 INCR 就很容易實現,更有甚者,使用 MySQL 數據庫也可以實現。只不過使用計數器要注意操作的原子性,每次請求時都要經過這三步操作:取計數器當前的值、判斷是否超過閾值,超過則拒絕、將計數器的值自增。這其實和信號量的 P 操作是一樣的,而釋放就對應 V 操作。

所以,利用分佈式信號量和計數器就可以實現併發量限流了嗎?問題當然沒有這麼簡單。實際上,上面通過信號量和計數器實現單機併發量限流的代碼片段有一個嚴重 BUG:

semaphore.acquire();
System.out.println("Request processing ...");
semaphore.release();

想象一下如果在處理請求時出現異常了會怎麼樣?很顯然,信號量被該線程獲取了,但是卻永遠不會釋放,如果請求異常多了,這將導致信號量被佔滿,最後一個請求也進不來。在單機場景下,這個問題可以很容易解決,加一個 finally 就行了:

try {
    semaphore.acquire();
    System.out.println("Request processing ...");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
} finally {
    semaphore.release();
}

由於無論出現何種異常,finally 中的代碼一定會執行,這樣就保證了信號量一定會被釋放。但是在分佈式系統中,就不是加一個 finally 這麼簡單了。這是因爲在分佈式系統中可能存在的異常不一定是可被捕獲的代碼異常,還有可能是服務崩潰或者不可預知的系統宕機,就算是正常的服務重啓也可能導致分佈式信號量無法釋放。

對於這個問題,我和幾個同事連續討論了幾個晚上,想出了兩種解決方法:第一種方法是使用帶 TTL 的計數器,第二種方法是基於雙窗口滑動的一種比較 tricky 的算法。

第一種方法比較容易理解,我們爲每個請求賦予一個唯一 ID,並在 Redis 裏寫入一個鍵值對,key 爲 requests_xxx(xxx 爲請求 ID),value 爲 1,並給這個 key 設置一個 TTL(如果你的應用中存在耗時非常長的請求,譬如對於一些 WebSockket 請求可能會持續幾個小時,還需要開一個線程定期去刷新這個 key 的 TTL)。然後在判斷併發量時,使用 KEYS 命令查詢 requests_* 開頭的 key 的個數,就可以知道當前一共有多少個請求,如果超過併發量上限則拒絕請求。這種方法可以很好的應對服務崩潰或重啓的問題,由於每個 key 都設置了 TTL,所以經過一段時間後,這些 key 就會自動消失,就不會出現信號量佔滿不釋放的情況了。但是這裏使用 KEYS 命令查詢請求個數是一個非常低效的做法,在請求量比較多的情況下,網關的性能會受到嚴重影響。我們可以把 KEYS 命令換成 SCAN,性能會得到些許提升,但總體來說效果還是很不理想的。

針對第一種方法,我們可以進一步優化,不用爲每個請求寫一個鍵值對,而是爲每個分佈式系統中的每個實例賦予一個唯一 ID,並在 Redis 裏寫一個鍵值對,key 爲 instances_xxx(xxx 爲實例 ID),value 爲這個實例當前的併發量。同樣的,我們爲這個 key 設置一個 TTL,並且開啓一個線程定期去刷新這個 TTL。每接受一個請求後,計數器加一,請求結束,計數器減一,這和單機場景下的處理方式一樣,只不過在判斷併發量時,還是需要使用 KEYS 或 SCAN 獲取所有的實例,並計算出併發量的總和。不過由於實例個數是有限的,性能比之前的做法有了明顯的提升。

第二種方法我稱之爲 雙窗口滑動算法,結合了 TTL 計數器和滑動窗口算法。我們按分鐘來設置一個時間窗口,在 Redis 裏對應 202009051130 這樣的一個 key,value 爲計數器,表示請求的數量。當接受一個請求後,在當前的時間窗口中加一,當請求結束,在當前的時間窗口中減一,注意,接受請求和請求結束的時間窗口可能不是同一個。另外,我們還需要一個本地列表來記錄當前實例正在處理的所有請求和請求對應的時間窗口,並通過一個小於時間窗口的定時線程(如 30 秒)來遷移過期的請求,所謂過期,指的是請求的時間窗口和當前時間窗口不一致。那麼具體如何遷移呢?我們首先需要統計列表中一共有多少請求過期了,然後將列表中的過期請求時間更新爲當前時間窗口,並從 Redis 中上一個時間窗口移動相應數量到當前時間窗口,也就是上一個時間窗口減 X,當前時間窗口加 X。由於遷移線程定期執行,所以過期的請求總是會被移動到當前窗口,最終 Redis 中只有當前時間窗口和上個時間窗口這兩個時間窗口中有數據,再早一點的窗口時間中的數據會被往後遷移,所以可以給這個 key 設置一個 3 分鐘或 5 分鐘的 TTL。判斷併發量時,由於只有兩個 key,只需要使用 MGET 獲取兩個值相加即可。下面的流程圖詳細描述了算法的運行過程:

其中有幾個需要注意的細節:

  1. 請求結束時,直接在 Redis 中當前時間窗口減一即可,就算是負數也沒關係。請求列表中的該請求不用急着刪除,可以打上結束標記,在遷移線程中統一刪除(當然,如果請求的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在同一個窗口,可以直接刪除);

  2. 遷移的時間間隔要小於時間窗口,一般設置爲 30s;

  3. Redis 中的 key 一定要設置 TTL,時間至少爲 2 個時間窗口,一般設置爲 3 分鐘;

  4. 遷移過程涉及到 “從上一個時間窗口減” 和“在當前時間窗口加”兩個操作,要注意操作的原子性;

  5. 獲取當前併發量可以通過 MGET 一次性讀取兩個時間窗口的值,不用 GET 兩次;

  6. 獲取併發量和判斷併發量是否超限,這個過程也要注意操作的原子性。

總結

網關作爲微服務架構中的重要一環,充當着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角色,所以對網關服務的穩定性要求和性能要求都非常高。爲保證網關服務的穩定性,一代又一代的程序員們前仆後繼,想出了十八般武藝:限流、熔斷、隔離、緩存、降級、等等等等。這篇文章從限流入手,詳細介紹了限流的場景和算法,以及源碼實現和可能踩到的坑。儘管限流只是網關的一個非常小的功能,但卻影響到網關的方方面面,在系統架構的設計中至關重要。雖然我試着從不同的角度希望把限流介紹的更完全,但終究是管中窺豹,只見一斑,還有很多的內容沒有介紹到,比如阿里開源的 Sentinel 組件也可以用於限流,因爲篇幅有限未能展開。另外前文提到的 Netflix 不再維護 Hystrix 項目,這是因爲他們把精力放到另一個限流項目 concurrency-limits 上了,這個項目的目標是打造一款自適應的,極具彈性的限流組件,它借鑑了 TCP 擁塞控制的算法(TCP congestion control algorithm),實現系統的自動限流,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它的項目主頁瞭解更多內容。

出處:https://www.aneasystone.com/archives/2020/08/spring-cloud-gateway-current-limiting.html

本文由 Readfog 進行 AMP 轉碼,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umeeffXhJXlMASHaVC6x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