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中斷,本質到底是什麼?

在軟件開發中,中斷是一個繞不開的重要話題,但是,不知道您是否遇到過這樣的困惑:

很多書籍、文章在介紹中斷相關的知識點時,說的都挺有道理。

這篇文章對中斷的講解很正確,那篇文章在描述中斷的時候也挺對的,但是,這兩篇文章中,怎麼有些內容是矛盾的啊?!

單獨看任何一篇文章感覺都有道理,看的越多,反而越迷糊?

好比在森林裏迷路了,如果只有一個指南針,肯定能走出來。

但是,如果你有 2 個指南針,所指的方向卻是相反的,這個時候應該相信誰呢?!

我們仔細梳理了一下就會發現:每一篇文章都是在一定的語境、一定的上下文環境中來講解的,不同文章的矛盾之處,恰恰是它們所描述的那個上下文大環境不同。

上下文環境,就是描述當前正在執行的程序相關的靜態信息,比如:有哪些代碼段,棧空間在哪裏,進程描述信息在什麼位置,當前執行到哪一條指令等等。

如果我們沒有一個全局的視角,在同一個上下文環境中來對比不同的文章,就會讓自己的理解和認識越來越蒙圈。

因此,對於這種概念比較龐雜,無法用某種確定的邏輯來貫穿的知識點,在腦袋中一定要有一幅全局的地圖。

只有對這個全局的地圖掌握了,在具體學習每一個局部的知識點時,才能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在哪裏,纔不至於走偏。

這篇文章,我們繼續去繁從簡,從 8086 這個最簡單的處理器入手,來聊一下關於中斷的一些知識。

有了這個儲備,理清了基本的脈絡之後,以後再去學習 Linux 系統中的中斷相關內容時,纔會有原來如此的感覺!

中斷向量與中斷描述符

中斷向量這個詞很時髦,也很神祕!

按道理,不應該在第一部分就端上中斷向量這盤硬菜,應該從中斷源開始聊起。

但是,畢竟我們已經學習過那麼多關於中斷的知識了,腦袋中肯定是對中斷已經有了一些的基本認知。

所以,在這裏我們還是首先來明確一下中斷向量和中斷描述符這個問題。

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經聊過關於實模式和保護模式的問題,在 【Linux 從頭學】這個系列中,我們一直以來描述的都是實模式下的事情。

本文是實模式下的最後一篇文章,下一篇文章將會進入保護模式。

那麼,中斷向量就是工作在實模式下的,處理器通過中斷號和中斷向量,來定位到相應的中斷處理程序。

而中斷描述符呢,就是工作在保護模式下,處理器通過中斷號和中斷描述符,來定位到相應的中斷處理程序。

也就是說:中斷向量和中斷描述符,它倆的根本作用是一樣的。

只是它們存在於不同的大環境中,而且從描述上也能感覺到,保護模式下的中斷描述符會更復雜一些,功能也更強大一些。

它倆就像一對兄弟一樣,從外表上看是差不多,功能也是類似。但是透入到內部去看,就會發現有很多的不同之處。

因此,這篇文章我們講解的就是在實模式下的中斷,這一點請大家先明白。

中斷的分類

x86 系統中,中斷的分類如下:

內部中斷

所謂的內部中斷,是在 CPU 內部產生並進行處理的。比如:

  1. CPU 遇到一條除以 0 的指令時,將產生 0 號中斷,並調用相應的中斷處理程序;

  2. CPU 遇到一條不存在的非法指令時,將產生 6 號中斷,並調用相應的中斷處理程序;

對於內部中斷,有時候也稱之爲異常。

軟中斷也屬於內部中斷,是非常有用的,它是由 int 指令觸發的。比如 int3 這條指令,gdb 就是利用它來實現對應用程序的調試。

外部中斷

x86 CPU 上有 2 箇中斷引腳:INTINTR,分別對應:不可屏蔽中斷和可屏蔽中斷。

所謂不可屏蔽,就是說:中斷不可以被忽視,CPU 必須處理這個中斷。

如果不處理,程序就沒法繼續執行。

而對於可屏蔽中斷,CPU 可以忽略它不執行,因爲這類中斷不會對系統的執行造成致命的影響。

對於外部的可屏蔽中斷,CPU 上只有一根 INTR 引腳,但是需要產生中斷信號的設備那麼多,如何對衆多的中斷信號進行區分呢?

一般都是通過可編程中斷控制器 (Programmable Interrupt Controller, PIC),在計算機中使用最多的就是 8259a 芯片。

雖然現代計算機都已經是 APIC(高級可編程中斷控制器) 了,但是由於 8259a 芯片是那麼的經典,大部分描述外部中斷的文章都會用它來舉例。

每一片 8259a 可以提供 8 箇中斷輸入引腳,兩片芯片級聯在一起,就可以提供 15 箇中斷信號:

  1. 主片的輸出引腳 INT 連接到 CPU 的 INTR 引腳上;

  2. 從片的輸出引腳 INT 連接到主片的引腳 2 上;

這樣的話,兩片 8259a 芯片就可以向 CPU 提供 15 箇中斷信號了,比如:鼠標、鍵盤、串口、硬盤等等外設。

  1. 8259a 之所以稱作可編程,是因爲它的內部有相關的寄存器。

  2. 可以通過指定的端口號,對這些寄存器進行設置,讓 8 根 IRQ 中斷線上的信號,在送到 CPU 時,對應不同的中斷號。

另外,對於外部可屏蔽中斷,有 2 層的屏蔽機制:

  1. 在 8259 芯片中,有中斷屏蔽寄存器,可以對 IRQ0 ~ IRQ7 輸入引腳進行屏蔽;

  2. 在 CPU 內部,也有一個標誌寄存器,可以對某一類中斷信號進行屏蔽;

中斷號

x86 處理器中,一共支持 256 箇中斷,每一箇中斷都分配了一箇中斷號,從 0255

其中,0 ~ 31 號中斷向量被保留,用來處理異常和非屏蔽中斷 (其中只有 2 號向量用於非屏蔽中斷,其餘全部是異常)。

BIOS 或者操作系統提供了異常處理程序之後,當一個異常產生時,就會通過中斷向量表找到響應的異常處理程序,查找的過程馬上就會介紹到。

從中斷號 32 開始,全部分配給外部中斷。

比如:

  1. 系統定時器中斷 IRQ0,分配的就是 32 號中斷;

  2. Linux 的系統調用,分配的就是 128 號中斷;

我們來分別看一下內部中斷和外部中斷相關的中斷號:

對於通過 8259a 可編程中斷控制器接入的中斷信號分配如下圖所示:

剛纔已經說過,8259a 是可編程的,假如我們通過配置寄存器,把 IRQ0 的中斷號設置爲 32, 那麼主片上 IRQ1 ~ IRQ7 所對應的中斷號依次加 1,從片上 IRQ8~IRQ15 對應的中斷號也是依次遞增。

所以,有時候我們可以在代碼中斷看到下面的宏定義:

中斷向量和中斷處理程序

當一箇中斷髮生的時候,CPU 獲取到該中斷對應的中斷號,下一步就是要確定調用哪一個函數來處理這個中斷,這個函數就稱作中斷服務程序 (Interrupt Service Routine,ISR),有時候也稱作中斷處理程序、中斷處理函數,本質都一樣。

中斷向,就是通過中斷號去查找處理程序的重要的橋樑!

中斷向量的本質

8086 中,一箇中斷向量,就是一個 段地址: 中斷處理函數偏移量 這樣的一對數據,通過這個數據,就可以定位到內存中指定位置的那個中斷處理函數。

非常類似於高級編程語言中的函數指針,就是用來指向一個函數的開始地址。

8086 規定:256 箇中斷向量,必須從內存的 0 地址處開始存放。

每一箇中斷向量佔用 4 個字節 (2 個字節的段地址,2 個字節的偏移地址),256 箇中斷一共佔用了 1024 個字節的空間。

之前的文章中,已經介紹過相關的內存模型,如下圖所示:

如果把一箇中斷向量看作函數指針,那麼這個中斷向量表就相當於是函數指針數組。

舉例:

假設 2 號中斷被觸發了,CPU 就會到中斷向量表中查找 2 號中斷的中斷向量。

因爲每一箇中斷向量佔據 4 個字節,那麼 2 號中斷向量的開始地址就是 2 * 4 = 8,第 8 個字節。

然後在第 8 個字節開始,取 4 個字節的內容:0x1000:0x2000

意思是:2 號中斷的處理函數,在段地址爲 0x1000,偏移量爲 0x2000 的位置處。

那麼 CPU 就按照 8086 的物理地址計算方式,得到中斷處理函數的物理地址爲 0x12000 (段地址左移 4 位 + 偏移地址),於是就跳轉到該函數地址處去執行。

  1. 由於 Linux 系統是運行在保護模式,在這個模式下,當發生中斷時,是通過中斷描述符來查找中斷處理函數的。

  2. 每一箇中斷描述符,描述了一箇中斷處理函數所在段的選擇子和偏移量,本質上也是用來查找一箇中斷處理函數。

中斷處理程序的安裝

既然通過中斷向量,找到了中斷處理程序,那麼這些中斷處理程序都是誰放在內存中的呢?

如果您看過一些比較底層的計算機書籍,就能看到一般都會舉例:如何手動的把一個普通函數設置爲一箇中斷處理函數。

操作步驟是:

  1. 在代碼中,寫一個普通函數;

  2. 把這個函數的指令碼,搬運到內存中的某一個位置;

  3. 把這個位置 (段地址: 偏移量),作爲一箇中斷向量,設置到中斷向量表中;

此時,如果發生了該中斷,你所提供的函數就作爲中斷處理函數被執行了。

當然了,在一個計算機系統中,BIOS、操作系統和各種外設,會自動爲我們提供很多基本的中斷處理函數的。

比如:BIOS 中就提供了軟中斷、內部中斷、硬件中斷等處理函數,這些函數是固化在 BIOS 的代碼中的 (映射到 BIOS 所在的 ROM 芯片上),BIOS 只需要把這些處理函數的地址,寫入到中斷向量表中的相應位置即可。

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過,內存中的某些位置是映射到外設的 ROM,在這些外設的 ROM 中也存在一些外設自帶的程序。

BIOS 在啓動時,會掃描這些映射到外設的內存空間,通過某些關鍵字信息,如果發現外設有自帶的程序,就會去執行。

這些外設程序一般是進行一些自身的初始化,並填寫相關的中斷向量表,使它們指向外設自帶的中斷處理程序。

對於操作系統來說就更不用說了,它會重新安排自己需要的中斷處理函數,這部分內容我們以後再一起學習、討論!

中斷現場的保護和恢復

當一箇中斷髮生的時候,肯定有一個正在執行的程序被打斷。

當中斷處理函數執行結束之後,這個被打斷的程序需要從剛纔被打斷的地方繼續執行 (暫時先不要考慮從中斷返回點,進行多任務切換的事情)。

而一個程序執行的上下文環境,就是處理器中的各種寄存器內容:代碼段寄存器 cs,指令指針寄存器 sp,標誌寄存器 FLAGS

但是,在中斷處理程序中,也需要使用這些寄存器。

處理器中的這些寄存器,就是每一個程序執行時上下文信息的存儲容器,當然也包括終端處理程序!

因此,在進入中斷處理程序之前,CPU 會自動的把這些寄存器 push 到棧中保存起來,然後再跳轉到中斷處理程序中去執行。

當中斷處理程序執行結束後,CPU 會從棧中彈出這些內容,恢復到相應的寄存器中,於是被打斷的程序就可以繼續執行了。

總結:中斷的本質

從功能的角度看,中斷有 2 個作用:

  1. 提供執行異步序列的機制;

  2. 給應用程序提供進入系統層的入口;

關於第 2 點,以後在介紹到 Linux 中的 int 0x80 中斷就非常清楚了,也就是通過中斷,讓應用層的程序有機會進入到系統代碼中去執行。

因爲應用層與操作系統層的代碼,是工作在不同的安全級別。

爲了系統的安全,Linux 操作系統提供了這樣的一個機制,讓低安全級別的應用程序,進入到高安全級別的操作系統代碼中去執行,畢竟所有的硬件等系統資源都是由操作系統來統一管理的。

我們再從中斷處理程序的安裝角度來看,中斷本質上就是增加了一層間接性:通過固定位置的中斷向量表,讓中斷處理函數的實際地址可以被動態的放在任意位置。

爲什麼這麼做?

假如操作系統想爲某一箇中斷提供處理函數,那麼這個處理函數的地址放在內存中的什麼位置比較合適?

需要考慮 CPU, 內存大小和佈局等多種因素,非常複雜!

而通過使用中斷向量表,就在一個固定位置處存放了很多個 “指針”。

當中斷處理函數放在內存中某個任意位置之後,讓 “指針” 指向這個函數的地址就可以了,從而達到解耦的目的。

這樣的話,無論是發生硬件中斷,還是應用層代碼通過中斷門來調用操作系統提供的函數,只要觸發相應的中斷就可以了,簡化了 CPU 的設計。

推薦關注「Linux 愛好者」,提升 Linux 技能

本文由 Readfog 進行 AMP 轉碼,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w-osRr_jCqYW0SDPHBUx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