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idJS 硬氣的說:我比 React 還 react

大家好,我是卡頌。

最近刷推時,有個老哥經常出現在**「前端框架」**相關推文下。

一副憨厚的樣貌

我想:“老哥你哪位?”

一查,原來是個框架作者,作品叫 SolidJS[1]。

翻翻框架介紹,這句話成功吸引我的注意:

支持現代前端特性,例如:JSX, Fragments, Context, Portals, Suspense, Streaming SSR, Progressive Hydration, Error Boundaries 和 Concurrent Rendering

我琢磨您不會是React在逃公主吧?這不能說和React類似,只能說完全一樣吧?

作爲傳統中國人,秉承**「來都來了」**思想,我試用了一天,又看了下源碼,結果發現這個框架真是個寶藏框架。

本文會比較SolidJSReact的異同,闡述他的獨特優勢,看完後不知道你會不會和我發出同樣的感嘆:

這簡直比 React 還 react(react 譯爲響應)

相信看完本文後,不僅能認識一個新框架,還能對React有更深的認識。

開整!

初看很相似

讓我們從一個**「計數器」**的例子看看與React語法的差異:

import { render } from "solid-js/web";
import { createSignal } from "solid-js";

function Counter() {
  const [count, setCount] = createSignal(0);
  
  const increment = () => setCount(count() + 1);

  return (
    <button type="button" onClick={increment}>
      {count()}
    </button>
  );
}

render(() => <Counter />, document.getElementById("app"));

React不同的地方:

難道僅僅是一個類React框架?

別急,讓我們從**「編譯時」**、**「運行時」**、**「響應原理」**三方面來看看。

編譯時大不同

React的編譯時很**「薄」**,基本只是編譯JSX語法。

SolidJS則採用了類似Svelte的方案:在編譯時,將狀態更新編譯爲獨立的DOM操作方法。

這樣做有什麼好處?主要有兩點。

一定條件下的體積優勢

你不需要爲你沒使用的代碼付出代價

使用React時,即使沒有用到Hooks,其代碼也會出現在最終編譯後的代碼中。

而在SolidJS中,未使用的功能不會出現在編譯後的代碼中。

舉個例子,上面計時器的例子中,編譯後的代碼有一行是這樣:

delegateEvents(["click"]);

這行代碼的目的是在document上註冊click事件代理。

如果在計時器中沒有使用onClick,那麼編譯後代碼中就不會有這一行。

有熱心網友對比了類似編譯時方案的SvelteReact之間**「源代碼」**與**「編譯後代碼」**的體積差異。

其中橫軸代表源代碼體積,縱軸代表編譯後代碼體積,紅色線條代表Svelte,藍色代表React

可見,在臨界值(業務源代碼體積達到 120kb)之前,編譯時方案有一定體積優勢。

由於SolidJS使用JSX描述視圖,比Svelte使用類似Vue的模版語法更靈活,所以在編譯時沒法做到Svelte一樣的極致編譯優化,使得其相比Svelte運行時更重一點。

這爲他帶來了額外的好處:在真實項目(>120kb)中,SolidJS的代碼體積比Svelte小 25% 左右。

還真是,因禍得福?

更快的更新速度

我們知道,在ReactVue中存在一層**「虛擬 DOM」**(React中叫Fiber樹)。

每當發生更新,**「虛擬 DOM」**會進行比較(Diff算法),比較的結果會執行不同的DOM操作(增、刪、改)。

SolidJSSvelte在發生更新時,可以直接調用編譯好的DOM操作方法,省去了**「虛擬 DOM 比較」**這一步所消耗的時間。

舉個例子,上文的計時器,當點擊後,從觸發更新到視圖變化的調用棧如下:

觸發事件,更新狀態,更新視圖,一路調用走到底,清晰明瞭。

同樣的例子放到React中,調用棧如下:

左中右紅、綠、藍框調用棧分別對應:

可見,SolidJS的更新路徑比React短很多。

你問憑什麼?這還得從其特殊的**「響應原理」**聊起。

響應原理

假設有個狀態name,初始值爲KaSong。我們希望根據name渲染一個div

SolidJS編譯後的代碼類似:

const [name, setName] = createSignal("KaSong");

const el = document.createElement("div");
createEffect(() => el.textContent = name());

其中createEffect類似ReactuseEffect

由於其回調內依賴了name,所以當name改變後會觸發createEffect回調,改變el.textContent,造成DOM更新。

類似React的:

useEffect(() ={
  el.textContent = name;
}[name])

首屏渲染結果:

<div>KaSong</div>

接下來,觸發更新:

setName("XiaoMing")

更新後結果:

<div>XiaoMing</div>

爲什麼更新name後會觸發createEffect

這裏也沒有什麼黑魔法,就是**「訂閱發佈」**。

createEffect回調依賴name,所以會訂閱name的變化。

由於篇幅有限,實現細節咱下回細聊。

這裏的關鍵在於,SolidJS的狀態具有**「原子性」**。

即狀態互相之間有依賴關係,他們形成局部的依賴圖。當改變一個狀態後,依賴圖中的其他狀態也會改變。

createEffect中如果使用了這些依賴,就會訂閱他們的變化。

當狀態改變後,createEffect回調會執行,進而執行具體的DOM方法,更新視圖。

「真」「響應式更新」,指哪打哪,李雲龍直呼內行。

有同學會問,React不是這樣麼?

那我問你個問題:

爲什麼Hooks會有調用順序不能變的要求?

爲什麼useEffect回調會有閉包問題?

答案已經呼之欲出了:React只有在這些限制下才能實現**「響應式」**。

辛勞苦幹 React

有一個可能反直覺的知識:React並不關心哪個組件觸發了更新。

React中,任何一個組件觸發更新(如調用this.setState),所有組件都會重新走一遍流程。因爲需要構建一棵新的Fiber樹。

爲了減少無意義的renderReact內部有些優化策略用來判斷組件是否可以複用上次更新的Fiber節點(從而跳過render)。

同時,也提供了很多API(比如:useMemoPureComponent...),讓開發者告訴他哪些組件可以跳過render

如果說,SolidJS的更新流程像一個畫家,畫面中哪兒需要更新就往哪兒畫幾筆。

那麼React的更新流程像是一個人拿相機拍一張照片,再拿這張照片和上次拍的照片找不同,最後把不同的地方更新了。

總結

今天,我們聊了SolidJSReact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不知道你喜歡這款:沒有Hooks順序限制、沒有useEffect閉包問題、沒有Fiber樹、比Reactreact的框架麼?

如果你問我選哪個?當然,哪個給工資高我用哪個。

參考資料

[1]

SolidJS: https://github.com/solidjs/solid


我是卡頌,《React 技術揭祕》作者,全球開發者資訊觀察者

加我個人微信,我會:

本文由 Readfog 進行 AMP 轉碼,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A_IYySoUmTQ7MLYp2IS_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