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 中的 ETag 是如何生成的?

深入理解瀏覽器的緩存機制 這篇文章詳細介紹了瀏覽器緩存相關的內容,本文將介紹如何利用 ETag 和 If-None-Match 來實現緩存控制。此外,阿寶哥還將介紹 HTTP 中的 ETag 是如何生成的。不過在此之前,我們得先來簡單介紹一下 ETag。

一、ETag 簡介

1.1 ETag 是什麼

ETag(Entity Tag)是萬維網協議 HTTP 的一部分。它是 HTTP 協議提供的若干機制中的一種 Web 緩存驗證機制,並且允許客戶端進行緩存協商。這使得緩存變得更加高效,而且節省帶寬。如果資源的內容沒有發生改變,Web 服務器就不需要發送一個完整的響應。

1.2 ETag 的作用

ETag 是一個不透明的標識符,由 Web 服務器根據 URL 上的資源的特定版本而指定。如果 URL 上的資源內容改變,一個新的不一樣的 ETag 就會被生成。ETag 可以看成是資源的指紋,它們能夠被快速地比較,以確定兩個版本的資源是否相同

需要注意的是 ETag 的比較只對同一個 URL 有意義 —— 不同 URL 上資源的 ETag 值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1.3 ETag 的語法

ETag: W/"<etag_value>"
ETag: "<etag_value>"

1.4 ETag 的使用

在大多數場景下,當一個 URL 被請求,Web 服務器會返回資源和其相應的 ETag 值,它會被放置在 HTTP 響應頭的 ETag 字段中:

HTTP/1.1 200 OK
Content-Length: 44
Cache-Control: max-age=10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avascript; charset=utf-8
ETag: W/"2c-1799c10ab70"

然後,客戶端可以決定是否緩存這個資源和它的 ETag。以後,如果客戶端想再次請求相同的 URL,將會發送一個包含已保存的 ETagIf-None-Match 字段的請求。

GET /index.js HTTP/1.1
Host: localhost:3000
Connection: keep-alive
If-None-Match: W/"2c-1799c10ab70"

客戶端請求之後,服務器可能會比較客戶端的 ETag 和當前版本資源的 ETag。如果 ETag 值匹配,這就意味着資源沒有改變,服務器便會發送回一個極短的響應,包含 HTTP “304 未修改” 的狀態。304 狀態碼告訴客戶端,它的緩存版本是最新的,可以直接使用它。

HTTP/1.1 304 Not Modified
Cache-Control: max-age=10
ETag: W/"2c-1799c10ab70"
Connection: keep-alive

二、ETag 實戰

2.1 創建 Koa 服務器

瞭解完 ETag 相關知識後,阿寶哥將基於 koakoa-conditional-getkoa-etagkoa-static 這些庫來介紹一下,在實際項目中如何利用 ETag 響應頭和 If-None-Match 請求頭實現資源的緩存控制。

// server.js
const Koa = require("koa");
const path = require("path");
const serve = require("koa-static");
const etag = require("koa-etag");
const conditional = require("koa-conditional-get");

const app = new Koa();

app.use(conditional()); // 使用條件請求中間件
app.use(etag()); // 使用etag中間件
app.use( // 使用靜態資源中間件
  serve(path.join(__dirname, "/public"){
    maxage: 10 * 1000, // 設置緩存存儲的最大週期,單位爲秒
  })
);

app.listen(3000, () ={
  console.log("app starting at port 3000");
});

在以上代碼中,我們使用了 koa-static 中間件來處理靜態資源,這些資源被保存在 public 目錄下。在該目錄下,阿寶哥創建了 index.htmlindex.js 兩個資源文件,文件中的內容分別如下所示:

2.1.1 public/index.html
<!DOCTYPE html>
<html lang="zh-cn">
<head>
    <meta charset="UTF-8">
    <meta http-equiv="X-UA-Compatible" content="IE=edge">
    <meta >
    <title>ETag 使用示例</title>
    <script src="/index.js"></script>
</head>
<body>
    <h3>ETag 使用示例</h3>
</body>
</html>
2.1.2 public/index.js
console.log("大家好,我是阿寶哥");

在啓動完服務器之後,我們打開 Chrome 開發者工具並切換到 Network 標籤欄,然後在瀏覽器地址欄輸入 http://localhost:3000/ 地址,接着多次訪問該地址(地址欄多次回車)。下圖是阿寶哥多次訪問的結果:

2.2 ETag 和 If-None-Match

下面阿寶哥將以 index.js 爲例,來分析上圖中與之對應的 HTTP 報文。對於 index.html 文件,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自行分析一下。接下來我們先來分析首次請求 index.js 文件的報文:

2.2.1 首次請求 — 請求報文
GET /index.js HTTP/1.1
Host: localhost:3000
Connection: keep-alive
Pragma: no-cache
Cache-Control: no-cache
...
2.2.2 首次請求 — 響應報文
HTTP/1.1 200 OK
Content-Length: 44
Cache-Control: max-age=10
ETag: W/"2c-1799c10ab70"
...

Cache-Control 描述的是一個相對時間,在進行緩存命中的時候,都是利用客戶端時間進行判斷,所以相比較 ExpiresCache-Control 的緩存管理更有效,安全一些。


2.2.3 10s 內 — 請求報文
GET /index.js HTTP/1.1
Host: localhost:3000
Connection: keep-alive
Pragma: no-cache
Cache-Control: no-cache
...
2.2.4 10s 內 — 響應信息(General)
Request URL: http://localhost:3000/index.js
Request Method: GET
Status Code: 200 OK (from memory cache)
Remote Address: [::1]:3000
Referrer Policy: strict-origin-when-cross-origin
2.2.5 10s 內 — 響應信息(Response Headers)
Cache-Control: max-age=10
Connection: keep-alive
Content-Length: 44
ETag: W/"2c-1799c10ab70"

2.2.6 10s 後 — 請求報文
GET /index.js HTTP/1.1
Host: localhost:3000
Connection: keep-alive
If-None-Match: W/"2c-1799c10ab70"
Referer: http://localhost:3000/
...
2.2.7 10s 後 — 響應報文
HTTP/1.1 304 Not Modified
Cache-Control: max-age=10
ETag: W/"2c-1799c10ab70"
Connection: keep-alive
...

三、如何生成 ETag

在前面的示例中,我們使用了 koa-etag 中間件來實現資源的緩存控制。其實該中間件的實現並不複雜,具體如下所示:

// https://github.com/koajs/etag/blob/master/index.js
const calculate = require('etag');
// 省略部分代碼

module.exports = function etag (options) {
  return async function etag (ctx, next) {
    await next()
    const entity = await getResponseEntity(ctx)
    setEtag(ctx, entity, options)
  }
}

由以上代碼可知,在 koa-etag 中間件內部會先通過 getResponseEntity 函數來獲取響應實體對象,然後再調用 setETag 函數來生成 ETag。而 setETag 函數的實現很簡單,在 setETag 函數內部,會通過 etag 這個第三方庫來生成 ETag。

// https://github.com/koajs/etag/blob/master/index.js
function setEtag (ctx, entity, options) {
  if (!entity) return
  ctx.response.etag = calculate(entity, options)
}

etag 這個庫對外提供了一個 etag 函數來創建 ETag,該函數的簽名如下:

etag(entity, [options])

瞭解完 etag 函數的參數之後,我們來看一下該函數的具體實現:

function etag (entity, options) {
  if (entity == null) {
    throw new TypeError('argument entity is required')
  }

  // 支持fs.Stats對象
  // isstats 函數的判斷規則:當前對象是否包含ctime、mtime、ino和size這些屬性
  var isStats = isstats(entity)
  var weak = options && typeof options.weak === 'boolean'
    ? options.weak
    : isStats

  // 參數校驗
  if (!isStats && typeof entity !== 'string' && !Buffer.isBuffer(entity)) {
    throw new TypeError('argument entity must be string, Buffer, or fs.Stats')
  }

  // 生成ETag標籤
  var tag = isStats
    ? stattag(entity) // 處理fs.Stats對象
    : entitytag(entity)

  return weak
    ? 'W/' + tag
    : tag
}

etag 函數內部會根據 entity 的類型,執行不同的生成邏輯。如果 entityfs.Stats 對象,則會調用 stattag 函數來創建 ETag。

function stattag (stat) {
  // mtime:Modified Time,是在寫入文件時隨文件內容的更改而更改,是指文件內容最後一次被修改的時間。
  var mtime = stat.mtime.getTime().toString(16)
  var size = stat.size.toString(16)

  return '"' + size + '-' + mtime + '"'
}

而如果 entity 參數非 fs.Stats 對象,則會調用 entitytag 函數來生成 ETag。其中 entitytag 函數的具體實現如下:

function entitytag (entity) {
  if (entity.length === 0) {
    return '"0-2jmj7l5rSw0yVb/vlWAYkK/YBwk"'
  }

  // 計算實體對象的哈希值
  var hash = crypto
    .createHash('sha1')
    .update(entity, 'utf8')
    .digest('base64')
    .substring(0, 27)

  // 計算實體對象的長度
  var len = typeof entity === 'string'
    ? Buffer.byteLength(entity, 'utf8')
    : entity.length

  return '"' + len.toString(16) + '-' + hash + '"'
}

對於非 fs.Stats 對象來說,在 entitytag 函數內部會使用 sha1 消息摘要算法來生成 hash 值並以 base64 格式輸出,而實際的生成的 hash 值會取前 27 個字符。此外,由以上代碼可知,最終的 ETag 將由實體的長度和哈希值兩部分組成。

需要注意的是,生成 ETag 的算法並不是固定的, 通常是使用內容的散列、最後修改時間戳的哈希值或簡單地使用版本號。

四、ETag vs Last-Modified

其實除了 ETag 字段之外,大多數情況下,響應頭中還會包含 Last-Modified 字段。它們之間的區別如下:

五、總結

本文阿寶哥首先介紹了 ETag 的相關基礎知識,然後以 Koa 爲例詳細介紹了 ETag 和 If-None-Match 是如何實現緩存控制的。此外,阿寶哥還分析了 koa-etag 中間件內部依賴的 etag 第三方庫是如何爲指定的實體生成 ETag 對象。最後,阿寶哥列舉了 ETag 與 Last-Modified 之間的主要區別。

如果你還想進一步瞭解瀏覽器的緩存機制,你可以閱讀 深入理解瀏覽器的緩存機制 這篇文章。在後續的文章中,阿寶哥將介紹如何實現資源的新鮮度檢測,感興趣的小夥伴不要錯過喲。

六、參考資源

本文由 Readfog 進行 AMP 轉碼,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3v5ZPExKpm4Tn8cyqesa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