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 之貧血模型充血模型

——曾經 Spring 的作者 Rod Johnson 也承認,Spring 不過是在沿襲 EJB2 時代的 “事務腳本”,也就是面向過程編程。

貧血領域模型是一個存在已久的反模式,目前仍有許多擁躉者。

Martin Fowler 曾經和 Eric Evans 聊天談到它時,都覺得這個模型似乎越來越流行了。作爲領域模型的推廣者,他們覺得這不是一件好事。

其實,這些對象在設計之初就被定義爲只能包含數據,不能加入領域邏輯;邏輯要全部寫入一組叫 Service 的對象中;而 Service 則構建在領域模型之上,需要使用這些模型來傳遞數據。

**這種反模式的恐怖之處在於:它完全和麪向對象設計背道而馳。**面向對象設計主張將數據和行爲綁定在一起,而貧血領域模型則更像是一種面向過程設計,Martin Fowler 和 Eric 在 Smalltalk 時就極力反對這種做法。更糟糕的是,很多人認爲這些貧血領域對象是真正的對象,從而徹底誤解了面向對象設計的涵義。

如今,面向對象的概念已經傳播得很廣泛了,而要反對這種貧血領域模型的做法,還需要更多論據。貧血領域模型的根本問題是,它引入了領域模型設計的所有成本,卻沒有帶來任何好處。最主要的成本是將對象映射到數據庫中,從而產生了一個 O/R(對象關係)映射層。

只有當你充分使用了面向對象設計來組織複雜的業務邏輯後,這一成本才能夠被抵消。如果將所有行爲都寫入到 Service 對象,那最終你會得到一組事務處理腳本,從而錯過了領域模型帶來的好處。正如 martin 在企業應用架構模式一書中說到的,領域模型並不一定是最好的工具。

將行爲放入領域模型,這點和分層設計(領域層、持久化層、展現層等)並不衝突。因爲領域模型中放入的是和領域相關的邏輯——驗證、計算、業務規則等。如果你要討論能否將數據源或展現邏輯放入到領域模型中,這就不在本文論述範圍之內了。

一些面向對象專家的觀點有時會讓人產生疑惑,他們認爲的確應該有一個面向過程的服務層。但是,這並不意味着領域模型就不應該包含行爲。事實上,service 層需要和一組富含行爲的領域模型結合使用。

應用層(即 Service 層)

描述應用程序所要做的工作,並調度豐富的領域模型來完成它。這個層次的任務是描述業務邏輯,或和其它項目的應用層做交互。這層很薄,不包含任何業務規則或知識,僅用於調度和派發任務給下一層的領域模型。這層沒有業務狀態,但可以爲用戶或程序提供任務狀態。

領域層(或者叫模型層)

服務層很薄——所有重要的業務邏輯都寫在領域層。他在服務模式中複述了這一觀點:如今人們常犯的錯誤是不願花時間將業務邏輯放到合適的領域模型中,從而逐漸形成面向過程的程序設計。

優點

缺點

面向對象設計的本質是:“一個對象是擁有狀態和行爲的”。

爲什麼要有一個 “人 Manager” 這樣的東西存在去幫人 “打遊戲” 呢?舉個簡單的 J2EE 案例,設計一個與用戶(User)相關功能。

傳統的設計一般是:

充血的設計則可能會是:

其實它們沒有什麼特別適用的方向,個人更傾向於總是使用充血模型,因爲 OOP 總是比面向過程編程要有更豐富的語義、更合理的組織、更強的可維護性—當然也更難掌握。

因此實際工程場景中,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還依賴於設計者以及團隊充血模型設計的理解和把握,因爲現在絕大多數 J2EE 開發者都受貧血模型影響非常深。另外,實際工程場景中使用充血模型,還會碰到很多很多細節問題,其中最大的難關就是 “如何設計充血模型” 或者說“如何從複雜的業務中分離出恰到好處且包含語義的邏輯放到 VO 的行爲中”。

如果一個對象包含其他對象,那就將職責繼續委託下去,由具體的 POJO 執行業務邏輯,將策略模式更加細粒度,而不是寫 ifelse。

作者:JavaEdge 在掘金

鏈接:

https://juejin.cn/post/6917125801460629518

本文由 Readfog 進行 AMP 轉碼,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XWbPmo4lM7rc4DtibHF8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