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 AI 落地的最好場景

前日,創新工場投資的極飛科技在北京舉辦了一場 “數字農業與可持續發展論壇暨極飛科技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發佈會”。我和與極飛科技聯合創始人龔檟欽一道,就“科技創新如何重塑農村經濟” 爲主題,圍繞技術變革、農業經濟增長與可持續發展的關係等進行了探討,我也在會後接受了媒體採訪,以下是發佈會現場分享。

“農業是 AI 落地的最好場景。” 在 3 月 17 日的數字農業與可持續發展論壇暨極飛科技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發佈會上,創新工場董事長兼 CEO 李開復如是說。

就在前一天,他剛剛完成新書的最後一章。他說,如何讓擁有大量閒暇時間的人類,保持工作熱情和創造力,是新書探討的內容之一。

這個討論的前提是,AI 將人類從簡單重複的勞動中解放出來。

早在他的上一本著作《AI· 未來》中,李開復就描繪了人工智能新世界的樣貌、未來人工智能對社會的衝擊以及在人工智能時代人們的應對策略。當時他認爲,15 年內,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將具備取代 40-50% 崗位的技術能力,主要集中在重複性勞動、有固定臺本和對白內容的各種互動、不需與人進行大量面對面交流的工作等領域。

“農業領域就有大量重複性勞動,比如播種、施肥、噴灑農藥等等。” 李開復說,並且,與大家所想象的不同,雖然我國是個製造業大國,但每個工廠的場景不同,人工智能公司很難爲其提供標準化產品,而農業領域則更容易實現這一點。

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與物聯網的結合還可以爲農業生產提供科學決策。“比如今年我應該種什麼,如何實現收入最大化等等。” 李開復說。他在《AI · 未來》中提到:“在農業領域,AI 通過運算就會知道什麼時候需要施肥、澆水,哪些地方能夠收穫多少糧食。”

從長遠看,李開復認爲,AI 與合成生物學的結合也會有巨大空間。“科學家們可以設計某種細菌,將營養物質轉化到植物裏,將來我們就不需要給植物施肥,也不會有殘留。”

正因此,在 AI + 農業領域深耕多年的極飛科技成爲創新工場的投資標的。事實上,隨着物聯網、AI 等技術的飛速發展,孵化了以無人化農場爲代表的生產方式和新型農業模式,農業機械化向農機智能化轉變,農業生產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無人化時代正在來臨。

資本也用真金白銀給出答案。極飛科技近日宣佈完成由高瓴創投投資的超 3 億元人民幣 C++ 輪融資。此次注資是高瓴創投對去年 11 月極飛科技 12 億元人民幣融資的追加投資。極飛科技在半年時間內,再度刷新了中國農業科技領域最大筆融資紀錄。

與此同時,智慧農業成爲孕育萬億市場的新藍海,吸引着阿里巴巴、京東等互聯網巨頭爭相湧入。

如何讓 AI 更好賦能農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最關鍵的是,人工智能公司要足夠了解農民,瞭解農業,瞭解用戶需求。” 李開復強調。

李開復表示,如果給 “技術幫助農業是否已經實現 “打分,可以打 10 分,但如果要給人工智能在農業領域的落地打分,可能只有 1 分。

“這一方面是因爲農民對新技術的接受程度有限,一方面是因爲過去的很多產品成熟度不高。” 但李開復說,萬事開頭難,仍然邁出了極具突破意義的一步。

他認爲,這也是所有 AI 企業要跨越的鴻溝。“一定要對某個行業非常瞭解,能真正解決他們的問題,創造價值,要有對用戶和市場的敬畏。” 李開復說,AI 公司深耕一個領域需要時間,希望公衆也能多些耐心。

“我們還需要讓更多農民瞭解到今天的科技能給他們帶來哪些幫助。” 李開復說。

李開復還建議,政府部門加強對農業領域大數據的管理和運用,“誰擁有最多數據,誰就能在人工智能領域勝出。”

本文由 Readfog 進行 AMP 轉碼,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lV7dIW3jyw2E5cuFgLJhy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