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今日頭條的算法邏輯重新定義了 macOS

除了工作之外,我大部分時間會分爲 2 個狀態:一個是刷頭條,另一個是坐在馬桶上刷頭條;幾乎每天有 3-4 個小時是跟頭條相伴,這算法的魔力真是可怕,總能知道我想看點啥,讓我不自然的刷啊刷啊刷,時間就這麼過去了,比起坐在電腦前對着一堆應用程序圖標不知道該幹啥爽多了…

每當這個時候我又想打開頭條摸會兒魚… 唉唉唉!不對,不對,**爲什麼頭條能讓我爽但電腦不能呢!爲什麼操作系統不可以幫我做我該做的事情呢!爲什麼我一個花季美少年要對着一堆應用圖標發呆呢!!!**一連串的靈魂拷問讓我產生了一個大膽且優雅的想法:我要用今日頭條的算法邏輯去重新定義了 macOS!嗯,就這樣!

作爲一個七分熟的互聯網產品從業者,重新做一款產品一定要講究 “方法”(上頭了哈)。好,我們一起按照案件推理的邏輯一步一步捋一捋哈:

1. 理不清,用不溜

我是一個極度不講究的人,用完的東西亂扔亂放,導致我的電腦桌面亂作一遭,之前也試圖用所謂的整理術(日本收納術也稍有涉及)去試着整理下目錄結構,但抵不住醜陋的本性,還是放棄了,所以導致 desktop 如下圖一樣:

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個德行,就是明明道理都懂,用起來一塌糊塗… 即使有已經有自動分類但還是彆彆扭扭,導致找個東西找半天,效率極低。

2. 目標和結果不直接

在過往的操作中,我會發現其實想法和最終結果之間的距離要跨越不少 “阻礙”,目標和結果之間要繞來繞去不直接。這麼說吧,現在的 macOS(也包括其他操作系統)的操作邏輯大致是:1. 腦子裏想要幹一件事 → 2. 判斷能完成這件事的應用程序,並定位到某一款上 → 3. 通過 app 圖標入口進入 → 4. 開始幹;舉個例子來解釋下:我想看《贅婿》(吉吉國王太搞笑了哈哈哈),對應上面的步驟依次爲:

一切都很順暢吧?沒什麼不合理吧,但如果拋開慣性思維的前提下仔細琢磨琢磨你會發現任務邏輯的是有問題的,目前所有的操作系統是以應用程序爲核心的操作邏輯,而不是以事件的終極目標爲核心

說起來就像設備轉換器一樣,這個玩意的終極目標是要接入的設備正常運行,說白了就是電腦接口不滿足設備。所以說使用這些個設備之前你勢必會經歷買個轉換器這個環節,一定程度上轉換器成了設備的分發渠道,用 ta 實屬無奈,不用還不行。按照今天科技的發展,做到美觀和實用共存應該也不是什麼難事,那爲什麼電腦就不能做的直接一點,讓設備可以直接連接電腦使用呢?

我試圖倒回到源頭來看,從 1973 年施樂發明的第一個圖形化操作系統誕生到如今,已經經歷了 48 年的操作系統,看起來對任務流邏輯的理解沒有任何成長,依舊還處於誕生那一刻的那個心智上。唉,這不禁... 讓我陷入了沉思…

所以寫到這裏,費了這麼大的篇幅,我就想要強調 “目標”和 “結果” 之間需要有一個直接觸達,這個過程不需要拐彎抹角和遮遮掩掩,要的只是簡單和粗暴。那麼綜上來看,看起來如果是通過內置****算法模型去學習操作者的習慣和愛好也許是改變這個固化任務流最好的方式了。

基於此,我去翻閱了今日頭條算法架構師曹歡歡博士有關推薦系統原理的分享,其中主要介紹今日頭條推薦系統的搭建以及內容分析、用戶標籤、評估分析,內容安全等原理;我試着摘取了些通俗的語言來簡單介紹下推薦系統的核心因素以及算法函數模型:

有了這個模型的加持,我重新梳理和定義了我理想中的操作系統任務流邏輯,接下來分兩部分介紹下:

1. 核心理念

我定義的操作系統其核心是無需讓人們圍繞 App,而是可以對用戶的意圖分析做出了流暢的響應,從而減輕了所有多工具工作流所帶來的間隙摩擦的不快

2. 任務流重塑

以往的觸達操作需要用戶的重度操作,而我希望把這些操作轉化成數據運算轉化到後臺自動化,也就是說你不需要關注怎麼到的目的地,你只需要關注目的地是不是你希望的那個地方就可以了:

再補充下,除了根據興趣和習慣去計算操操作者的行爲之外,時間和空間同樣在算法模型中佔據很重要的位置,ta 會根據日期判斷是否處於工作日和寫字樓,或者是休息日和家,所以整個影響算法的關鍵因素大致有:

通過對原理的分析和重構,我決定嘗試着把我想象中的 macOS 設計出來。

終於,在一些列的構思和嘗試後,我把我理想中的 macOS 設計了出來,不廢話,先看圖:

這就是我定義的全新 macOS 了,模塊是 ta 的骨骼基礎;所有的任務都是以模塊化作爲區分,從而更好的區別層次。

當我們進入到系統,清晰可見兩大模塊我把他們命名爲:工作啓動臺(左側大卡片)場景化模組(右側小卡片),拆分來看下框架邏輯:

接下來分別介紹下這 4 個 feature:

1. 工作啓動臺

如上圖所述,工作啓動臺是基於機器學習和場景分析,從學術的角度上來說(並不嚴謹的學術)同時通過 API 接口跟第三方的應用程序數據互通,根據任務類型 / 時間和 POI 等綜合維度來確認用戶核心關注事件,一定程度上會幫助用戶 “預判” 接下來可能會發生的事。

按照通俗的方式,打個比方解釋下,有這麼個場景,釘釘裏需求方說:“明天咱們需要給老闆彙報商業化項目進展”,那麼 OS 會自動抓取 “明天(時間)”“彙報商業化項目(事件)” 這兩個關鍵詞,並結合習慣聯想出“PPT(形式)”,自動爲你創建一條工作:“商業化項目彙報.pptx”,同時反覆提醒你時間節點,形成一條工作任務流:

不得不說,在我 30 多年的人生路上,最討厭的環節就是事無鉅細的決策(除了中午喫啥這一個事很享受外),不過用了這款系統完全可以通過語言分析來大大提高生產力,不需要你做任何時間判斷 / 工具選擇 / 項目命名乃至排期上的決策,也能完美開工,太 tm 屌了哇哈哈哈哈哈~

不過,作爲一個職場人,我們每天要處理大量的工作,沒有一個人可以說他一天就處理一件重要的事,通常情況下我們是多線並行的狀態,也就是說這個事很重要,那個事也挺重要,搞得最後一團糟,啥啥都做不好,交不了差。

現在好了,有了系統的這套算法,ta 可以自主學習和分析你的狀況,按照任務分類 / 時間和形式來幫助定義優先級和展現邏輯,這就讓你在面對一堆任務的時候也不會無從下手:

不過,我深知算法的能力永遠做不到人那麼智慧(可能跟人有情感有關),所以開放給了用戶一些自定義的權限;也就是說假如算法出現了錯誤或者不那麼稱心如意的時候,選擇自定義工作流也未嘗不是一種解決方案:

2. 場景化模組

作爲整個系統的另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場景化模組主要承載的是工具類型的呈現,輔助主線工作的正常進行。舉個例子來說,通常我們完成一個 ppt 彙報的工作涉及到的工具有:powerpoint(主要生產力工具)/photoshop(P 個圖片)/execl(找找數據)/QQ 音樂(聽歌找找感覺)等等。

所以當我們同一任務下多線程子任務並行的時候,工作啓動臺就不足以承載這種場景,而場景化模組剛好作爲補充來彌補過度聚焦後帶來的拓展不足。

需要補充的是,模組的出現邏輯同樣是通過算法模型的分析和學習依次呈現的,具體會根據 “任務類別”“場景”“時間” 和“位置”這四大維度判斷展示順序:

3. 體感交互的全新升級

另外作爲一個產品體驗設計師,我深感 siri 的雞肋(雞肋中的大雞肋),因爲在工作場景下,如果我對着我的搭載 M1 芯片 8 核中央處理器和 16 核神經網絡引擎的 macbook pro 說話的話,身邊的同事一定覺着我是個傻子(傻子中的大傻子)… 所以改變 Siri 的交互形式這種事必須要做!!!

如果你是一個體感遊戲玩家,那麼我猜看到這裏你應該也跟我想的一樣,沒錯啊!新的 Siri 就是體感觸控!類似於 X-box 的交互體驗,早在 2013 年的時候我有幸受邀參加美國體感控制器 Leap motion 的發佈會,深深的體會到了 AR 體感交互的魅力,只需要通過 usb 接入電腦,就可以像體感遊戲機一樣,通過無觸碰手勢幹任何事情:

所以我結合了 Siri 的智能和 Leap motion 的 AR,打造了獨一無二的語音 / 體感的雙線操作系統管家(實在想不出好名字了… 就叫個管家吧)——Leap Siri:

上述所有的文字都在強調工作場景,不過理論上來講,一個好的系統要滿足工作和生活娛樂雙場景,在工作環境中好好工作,在娛樂環境中就用 ta 來刷刷劇和玩玩遊戲;但生活中充斥着不太聽話的小朋友,他們總是會反其道而行之,比如在工作場景刷劇和玩遊戲(這特麼可不就是我麼),所以!爲了我們偉大的摸魚事業,我也爲這羣有理想的人設計了一個專屬交互,我稱這個交互爲 “feel fish”

棒極了哈哈哈哈,以後上班摸魚再也沒有後顧之憂了,全靠 Feel Fish 啦~

4. 概括一下

總的來說,這款全新的操作系統一定程度上顛覆了以往按照 app 爲核心的操作模式。換句話說這個 redesign 的版本取締了 “中介” 這個概念,直接可以觸達任務本身是 ta 的理念。

本文由 Readfog 進行 AMP 轉碼,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Py0QNSor1ENi9Wf-PXs_y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