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團隊是如何落地 DDD 的 -1-

摘要

DDD 領域驅動設計,起源於 2004 年著名建模專家 Eric Evans 發表的他最具影響力的著名書籍:Domain-Driven Design –Tackling Complexity in the Heart of Software(中文譯名:領域驅動設計, 之後進行了很多迭代和演化,不過大多沒有脫離這本書討論的範圍。因爲 Eric Evans 在該書中只是提供了一套原始理論,並沒有提供一套方法論,更別說可落地。所以十幾年,對於 DDD 爭論不休,譭譽參半,喜歡的人覺得他解決了軟件設計的複雜性,不喜歡的人覺得他使得代碼設計更加複雜了。

關於 DDD 的理論討論,案例分析的博客也浩如煙海,但是關於他應該如何被引進團隊,一步步實施下去,卻很少見,導致很多人想從 0 開始的人,不知道如何開始。所以我在寫 DDD 系列開始前,先寫一下 DDD 是如何在我們團隊落地,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啓發。

DDD 落地爲什麼這麼難

敏捷迭代,放棄建模

現代互聯網產研團隊的構成一般是市場 / 運營、產品、UI 交互、前端、後端、測試。這些角色的分工是將一個產品開發上線的各個過程拆分出來,然後每個過程專人負責,可以有效提高生產效率,這一套流程是標準的流水線作業。這樣做的好處毋庸置疑,壞處也很明顯,每個人只盯着自己那一塊,而忽略整體了。

再來看 DDD, 領域建模設計核心有兩個

爲了實現這兩個核心,需要一個關鍵的角色,領域專家。他負責問題域,和問題解決域,他應該通曉研發的這個產品需要解決哪些問題,專業術語,關聯關係。這個角色一般團隊是沒有配備的。最接近這個角色的就是產品了,但實際上產品並不是幹這個活的。在我們團隊落地過程中,有一段時間苦於沒有領域專家,我想 push 產品成爲領域專家,擔當起這個角色。 最後不了了之,產品很配合,但是內驅力不強。爲什麼內驅力不強,因爲給他帶來的收益不夠。

前面已經提到敏捷迭代後,每個角色都是流水線上的螺絲釘,大家都只盯着自己這一塊。對自己有利的去參與,和自己無關的不管。

我們先看統一語言與面向領域的好處

這些好處粗看一下,其實對產品研發的各個角色都有意義。但細看一下呢,溝通成本大大減小,對於運營,產品,UI 交互沒啥問題。一個問題理解的不一致,組織個會議,大家好好聊聊就行了。用戶體驗一致對產研團隊有啥好處呢,反正用戶罵的不是我,是客戶和運營。深入分析產品的內在邏輯有啥用呢?一款產品的成功有很多因素,主要靠上面,我只是一個小兵,我管不了那麼多。有空我多研究研究我的專業領域,多去看幾篇面試文章。產品黃了,我好跳槽。

因爲本人是後端研發,所以這裏不對其他角色過多展開。只想對研發說,你跳槽換個公司就好了嗎?還是 crud boy。還是重複着寫着很多冗餘的功能,冗餘的代碼。需求方讓你寫什麼,你就寫什麼,最後在一天天的加班中喪失了對代碼的興趣,沒有了夢想。 我們都知道改變別人很難,所以先從改變自己開始,先讓自己變優秀了,才能影響他人

框架易學,思想難學

如果拋開其他角色,單從研發角度考慮 DDD 呢。開發進行領域建模,然後遵從康威定律,將軟件架構設計映射到業務模型中。(雖然這個領域,開發可能識別的不對,暫且忽略這個問題)

康威(梅爾 · 康威)定律 任何組織在設計一套系統(廣義概念上的系統)時,所交付的設計方案在結構上 都與該組織的溝通結構保持一致。

純研發實施 DDD, 爲什麼也這麼難呢?

沒有標準

DDD 是一套思想,一套領域建模設計,一套在特定上下文環境中使用的。所以在 1 千個團隊中實行 DDD, 可能有 1 千套不同的方案。一個實行 DDD 多年的人,換了一個公司,換了一個團隊,把他原有的那套帶過去,推行下去,一般都不適用。

所以 DDD 的學習和實踐不像學習一個函數,API,框架那樣有直接的反饋效果,他需要結合團隊的實際情況去實行,才能達到效果。

期待 DDD 解決所有的問題

程序員都是很實際的,沒有好處的東西是不會去做的。你必須能夠有效的幫助他提升,他纔會去接受。 比如當初有團隊成員提出來,

我們實行了這一套後,是不是不用加班了,或者加班時間可以減小。

有測試提出

實行這一套後,bug 率能降低多少。

研發需要一個可以量化的效果,抱歉 DDD 做不到。沒有哪個團隊實行了 DDD 後,解決了軟件開發的所有問題。關於這一點,可以讀一下驅動方法不能改變任何事情

DDD 落地的目標

結合我們團隊的實際情況,經過上面一系列的討論,我們首先確定了我們期待的 DDD 落地的目標

本文由 Readfog 進行 AMP 轉碼,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4NjI3MDc1NA==&mid=2247483876&idx=1&sn=5e752da408d06feb6a89b1e364d1cc83&chksm=ebde35a9dca9bcbf075c40751a6042bb7be5099dac6cff2bf51fbb2965417de80b448f5c1965&scene=21#wechat_redirect